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开局程远志 > 第240章 刘备怀疑人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自贾诩归降后,程远志对他非常信任,这十年来,基本上事必躬问。

然而贾诩并没有因为得到赏识而得意忘形,夸夸其谈,平时为人处事异常谨慎,能不发表意见,他绝不会多说一个字。

但今日,不说是不行了。

“以丞相之英明神武,河北中原十州之雄壮,一统天下只在朝夕之间,诩之拙计,实不便于堂上献丑。”

贾诩拱了拱手,说道:“诩非丞相旧臣,又因前错致长安乱相,时常惶恐不安,如履薄冰,不得不万事谨慎,不争于人先,不秀于人前,还望丞相体谅。”

关于这一点,程远志是知情的。

贾诩每次参加过会议之后,都是马上回家,并关上门户,从来都不与别人私下交往。除了拿自己应得的俸禄与赏赐,其他身外之财皆分毫不取。

除此之外,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是小心翼翼,就连自己的子女,贾诩都不准与权贵结亲。

甚至,还常跟家人说:“非我之所有,虽一毫一厘而不取。”

从这方面看,贾诩可说是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实难与“毒士”之名划上等号。

这就令程远志很纳闷了。

原时空里,贾诩也是如此小心谨慎。但那是因为曹操猜忌心太重,动不动要弄死手下,贾诩不得不明哲保身。

但这个时空里,程远志可没有曹操那么强的猜忌心,二十年来,满打满算也就弄死了一个许攸而已。

贾诩其实完全没必要如此小心。

不过,纵观贾诩的一生、其为人为官都以谦和、婉转为主,无论进谏还是献策所用言语并不激烈,让人听了也不觉得刺耳,而且所说皆切中要害。

这也是他能够成为重要谋士的原因。

思及此处,程远志忽然想起了一个与贾诩处事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的人――杨修。

杨修为人锋芒毕露,以才智自恃,以敖物为达,处处张扬。

这两个人,一个极其内敛,一个极其张扬,代表着两个极端。

问清缘由后,程远志便释然了,转而说道:“南征之事,文和怎么看?”

今年六十岁的贾诩暗暗松了一口气,向着上首拱手一礼,言简意赅说道:“赏赐将士,安抚百姓,等待时机。”

“等待时机……”程远志喃喃了一句,赞道:“好一个等待时机,此言大善。

贾诩的意思是说,程远志辖区的人口众多,更有雄师百万,根本不用着急。只要稳定发展下去,与其他诸侯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纵是不能不战而胜,也会等到良机出现。

人口与国力的关联,程远志是最有发言权的。

贾诩其实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在后世,人口结构与国家实力的相关性,定义不在于其人口数量,而在于其人口质量:人民的健康、教育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等指标。

若非如此,像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和尼日利亚这些人口过亿的国家将跻身于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列。

但实际情况是,世界强国里并没有他们的身影。

所有在世界上排的上号的强国,一定都是经济、军事、教育、民众素质等综合各方面领先的国家。

回到汉末这个时代,道理同样适用。

并不是人多就强大。

原时空里,蜀汉之所以北伐不成,人口不多只是次要原因,最重要的是人才凋零,“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才是蜀汉最先灭亡的直接原因。

魏国的强大,不在于人口多,而是人才层出不穷,没有断层。

同时,麾下人才济济,也是曹操能够以弱胜强,扫平中原的最大秘诀,人才,什么时候都是一个势力最大的底气。

兵不在多,贵在精。

假设诸葛亮有兵仙韩信的军事能力,或有战神白起的统兵之能,哪怕蜀汉只有十万人马,也足够翻天覆地了。

由此可见,人才的重要性。

是以,程远志掌控河北之前,就花费了很大精力开办上党书院,之后又在每个州开办了一所书院,为天下培养人才。

虽然至今仍没收到成效,但程远志有信心。

百年树人,人才哪有那么快见效的。

人才会来的晚一点,却一定不会迟到!

与此同时,注重民生,争取做到百姓食有所粮,穿有所衣。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原的竞争力遥遥领先其他地方,稳居于不败之地。

而关于这方面的见识,这个时代的人全都意识不到。就连诸葛亮,也只能从现有的条件里,穷兵黩武,以至于隆中对时(207年),他口中的“天府之国益州”,到了北伐时(227年),变成了“益州疲弊”。

短短二十年,益州从富裕的天府之国,变成了疲弊之邦。

人才方面同样如此,诸葛亮只能从现有的人才里挑挑拣拣,来接他的班,蒋琬、费祎皆是如此。

但凡能够让经济富裕起来,人才充裕起来,谁敢说拥有一洲之地的蜀汉,就不能以弱胜强?

程远志停下思绪,问道:?“文和对剩下的一部鲜卑怎么看?”

贾诩想了想道:“荡而平之、收而化之、去其族性、销其习俗,百年之后,世间将再无其族。”

“文和竟有如此见识?”

民族同化这种需要持续百年才能见效的战略,并不是年纪大就能看透的,这是后世人才能意识到的高级战略,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汉人,受眼界所限,基本上是意识不到这一点的。

只有边境那些经常通过吞并外族来壮大的胡人,或许才能知晓一鳞半爪。

没想到贾诩居然也知道。

程远志十分讶然。

“此乃诩观丞相灭四胡之事,猜测而出。”贾诩解释道:

“如今十二年过去,当初被迁移到中原的南匈奴、乌桓、东羌三部胡人,除了外貌略显粗矿,与汉人微有差异。其他方面已与大汉百姓相同,他们说汉话,着汉服、行汉礼,再无蛮夷之态。”

“而丞相当初只是将百万胡人分成千份,打散融入中原千万百姓之中,是以,诩有所启发。”

“文和有此见识,我心甚慰!”

程远志目视贾诩,语重心长说道:“奉孝身体欠佳,以后你要为国家多多出谋划策。”

末了,又补充道:“若然,我必不会亏待于你。”

贾诩连忙拱手道:“是,丞相,贾诩记下了。”

荆州,新野县。

数月过去,诸葛亮预料中的北军并没有出现,这让刘备觉得有些奇怪,派出去的探马,也没有发现邺城方面有任何风吹草动。

现在天下十四州只剩其四,仅有荆、益、交、凉四州未平,交州和凉州偏远,人口稀少,战略价值太低。

益州地处西南,与中原隔着汉中,急切之间难以攻取。

古人曾云:“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易平川难平”,这句话就是用来形容川蜀因为地势祸乱不断,极难平定。

刘备思来想去,也觉得荆州会是北军下一个目标。

别的不说,北军一旦攻破了新野,就可以直接兵临襄阳城下,威胁荆南六郡之地。

可为何突然间就不进攻了呢?

这个问题让刘备百思不得其解,哪有只试探性进攻一次就再也不来的道理?

难道程远志无意一统天下?

这不可能啊。

北军如果早一点来,那他就可以借口早一点跑路到江南,这是诸葛亮给他谋划好的下一步战略。

但北军不来,刘备有守备新野的责任,不能贸然就离开。

凡事,总是需要一个借口的。

但是等到建安十二年走完最后一天,刘备的疑惑还在。无论是西面隔河相望的樊城、还是东北方的古城,并没有任何动静。

直到进入建安十三年,在得知程远志在邺城大摆宴席庆祝喜得爱子时,刘备才恍然,看来北军应该没那么快来。

不过,刘表到底什么时候才挂啊。

刘备苦笑的望着荆襄地图,满心无奈,半响,喃喃自语道:“天命莫非真不在我刘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