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开局程远志 > 第267章 各方算计,胜者为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67章 各方算计,胜者为王

战场上,客观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没有规律可循的,为将者当随机应变,把握住每一个战机。

用兵之道,其实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无相、无形、似水。”

是以,眼见马超中了“分化”计而不自知,程远志心下大悦。

他喜欢和马超这样的对手交战!

冀城东郊八十里,魏军大营。

春虽至,风犹冷,天地间还是萧瑟一片。

程远志抱膝坐于火炉旁,一边烤着火,思维发散。

对于天下顶级谋士来说,“分化”计其实很简单,一眼就能识破,还能顺势将计就计,籍此挖坑来反制对手。

但这个计策用来对付马超,却是绰绰有余。

思及此处,程远志心下感慨,愈发觉得计策的有效与否,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天底下其实并没有百分百完美的计策,而历史上那些因为奏效而名垂青史的妙计,许多都是漏洞百出,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发动的,但阴差阳错之下就成功了。

而偏偏那些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毫无破绽的完美计策,施展出来却不一定会成功,会被一些不可预料的因素干扰。

在这方面,其中最着名的要数“上方谷火攻”和“金刀计”了

诸葛亮在上方谷围困司马懿的计策,从一开始劫粮埋坑,到最终诱司马懿入谷,所有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即使是天气因素,诸葛亮其实也都观过星相,洞悉了近期无雨。

但最终却功亏一篑,上方谷火攻仍败于天意――在放火烧谷的关键时刻,毫无征兆的下起了雨。

如果将“上方谷火攻”说是完美计策有点牵强的话,那“金刀计”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完美计策。

慕容垂是前燕开国皇帝慕容皝之子,少时便随父上阵打仗,勇冠三军,为前燕立下赫赫战功,深得父皇宠爱,因此,引起了二哥慕容儁的嫉妒忿恨。

慕容儁继位后,对慕容垂屡次打压,就连慕容垂妻子段氏也被慕容儁的皇后给害死。

后来慕容儁病逝,慕容垂的艰难局面好转了许多,在枋头一战中击败了东晋桓温,救前燕于危亡,但却因战功被新帝猜忌,招来杀身之祸。

慕容垂想要辞位回古都龙城,也没能成功,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向西投了前秦。

前秦的君主苻坚对慕容垂颇为赏识,对他的能力也十分清楚,听说他来投奔自己,大喜过望,亲出长安城郊迎接,并许以高官厚禄。

慕容垂虽得苻坚赏识,但前秦却不是安全之地。前秦的丞相王猛,是个比慕容垂更厉害的人才,一眼就看穿了慕容垂来投奔的目的不单纯,要置其于死地。

王猛知道慕容垂要能力有能力,要声望有声望,穷途末路来投,必不会屈居于人下,且身为敌国皇族,是永远无法拉拢成为“自己人”的,若要重用,迟早会出现功大难制情况。

是以,王猛一直劝说苻坚:趁早下手将慕容垂杀掉,以绝后患。

当然,王猛并不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他这么做只是立场使然。

但苻坚对慕容垂另有大用,想要借他手拿下前燕,因此不同意杀掉后者,便以“君当爱才惜才,不可因杀一人而阻天下之望”的话,来打发王猛。

劝告苻坚无果后,王猛也不再废话了,决定自己动手,于是便施展出历史上有名的“金刀计”。

王猛认为:慕容垂新附,名望未立,人心不附,且对前秦、对苻坚也没有建立起基本的信任:便从这里下手,最大程度放大慕容父子的恐惧和不安。

其时,慕容垂刚投奔来没多久,前秦就与慕容垂的母国前燕开战,王猛作为主帅率军出征,临行前向苻坚请求让慕容垂的长子慕容令出任自己的参军,好充当带路党。

苻坚自然满口答应。慕容垂也无法拒绝,毕竟,投奔前秦是要出力的。

出发前,王猛去找慕容垂喝酒践行,慕容垂当然得盛情款待,两人把酒言欢,气氛融洽。

慕容垂感谢王猛提携自己的儿子,王猛也感谢慕容垂识大体,对前秦忠心耿耿,肯让儿子带路消灭故国。

酒席上两人很尽兴。临走时,王猛对慕容垂说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不觉引为知己,我今将引军出征,却无一物可以睹物思人,未免觉得遗憾啊。”

王猛这一开口,加上气氛都烘托到这儿了,慕容垂也就不得不有所表示,一时间身边又无其它东西,就随手解下腰间随身携带的一把金刀,赠送给了王猛。

大军出征后,王猛找来此前已经花重金收买的慕容垂亲信金熙,让他拿着金刀,给慕容垂的儿子慕容令带话。

金熙带着金刀找到慕容令,按照王猛事先安排的托词,对慕容令说道:“公子快跑路回故国吧,王猛忌惮君侯父子二人,不日就将下手,苻坚虽待之亲厚,却是在利用我们攻打故国,迟疑下去,我们必将死无葬身之地,令尊已经先一步跑路了,公子也快跟上吧!”

面对着父亲的亲信,又有信物金刀与口信,慕容令在等待了数日后,寻了个时机,率军投向前燕。

消息传回长安,慕容垂惊得魂飞魄散,虽然此时已经明白自己中了王猛的算计,一切已经于事无补。

儿子已经跑了,这个事实,他无论如何都解释不通。

无奈之下,慕容垂只能做出与慕容令一样的选择,即刻出逃。

但是,这一切都在王猛掌握之中,怎能容许慕容垂轻易逃跑,后者刚跑到蓝田,就被逮了回去。

慕容令能够成功出逃,是因为王猛必须让他逃跑,才能固定证据,逼慕容垂就犯。而精准拦下慕容垂,是因为王猛目的就是要杀掉他。

到了这一步,金刀计完成了整个闭环,环环相扣,证据确凿。

慕容令阵前投敌,实锤!慕容垂叛逃被抓,实锤!凭此两点,足以致慕容垂于死地了。

但是,慕容垂并没有死。

苻坚竟然大度的宽恕了慕容垂,仍然重用于他。

王猛只能罢手,仰天长叹,徒呼奈何。

如此完美的计策,竟然失败了。

苻坚饶恕慕容垂后,灭前燕,降服前凉、扫除代国,统一北方。就在代国被灭的前一年,跟随苻坚一生,打下前秦大半江山的丞相王猛病逝了。

王猛在死前都还在劝苻坚,应该立即铲除慕容及其势力,再缓缓图谋东晋。

而因一统北方而意气风发的苻坚,并没有听从王猛最后的忠告,而是继续重用慕容氏,慕容垂被任命为京兆尹,进位泉州侯。

接下来,前秦开始南下伐晋。首次南征,前秦军队便一战攻陷襄阳,虎视江南。

这给了苻坚莫大信心,此时的苻坚认为前秦百万大军可以投鞭断流,区区苟延残喘的东晋决非敌手,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前秦的文武大臣们并不支持苻坚,就连苻坚的弟弟苻融,也持此看法,并再次拿出王猛遗言相劝。

在满朝文武的一片反对声中,苻坚却听到了一个支持他的声音――慕容垂。

慕容垂不仅坚定支持苻坚出兵伐晋,还顺带夸赞了一波苻坚英名神武,终将名垂青史,前秦大军到处,必将所向披靡。

闻言,苻坚大为感动,愈发觉得,自己没听王猛杀掉慕容垂的决定是正确的,于是命慕容垂也领兵上场,开启第二次全面伐晋。

这次战争被叫做“淝水之战”。

最终的结果是――前秦大败,苻坚最终被群狼反噬,落得个兵败身死的下场。

慕容垂成功回到前燕故地,复国称王,其他人也都跟着反叛,前秦瞬间四分五裂。

思绪回归,程远志谓然叹了口气。

之前,从孙刘联手夺取荆南的举动中,他总结出一个规律:当两个互相猜疑的势力靠近时,如果我方对这两个势力同时施加外部压力,那么他们必然联合起来对抗我方;相反,如果我方减弱自身的存在感,让对方两个势力认为外部威胁相对较弱,那么他们极可能从内部出现矛盾,最终走向对抗,出现为我所用的良机。

而从马超今日面临的困局中,他总结出了另一个规律――人心隔肚皮,最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开始瓦解的。

简而言之,也就是“胜一人难,胜二人易”。如何把一人分化成二人,如何防止二人变成一人,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战场上用的着。

当然,这个问题不需要思考,曹操身上就有无数的例子和经验可以借鉴。

原时空里,在官渡之战前,为了解决徐州问题,曹操的谋士荀彧便针对刘备、吕布、袁术三方势力之间的猜疑和矛盾,先后提出了“二虎竞食”和“驱虎吞狼”之策。

当时刘备和吕布共同驻扎在徐州,关羽、张飞都是猛将,再加上温侯吕布,曹操想要啃下这块硬骨头非常困难,猛将齐聚的徐州城看起来很难被正面攻下。

但如果先用计策分化吕布、刘备二人,那么拿下徐州也就相对容易了,毕竟一山难容二虎。

官渡之战后,在尝到“胜二人易”甜头的曹操,继续将“分化”这个计策用得炉火纯青,袁绍死后,曹操挑拨袁谭与袁尚相攻,坐收渔利。

无数历史证明,“分化”的确是对付多方联军的绝顶妙计。

这却不提。

陇上,冀城。

屡战屡胜,却越打越后退,越打越觉得力不从心,这令马超莫名其妙,虽想不通其中的缘由,可也并未因退守冀城而萎靡不振,他很快便调整好了自己的状态,传令三军暂且休整,伺机再战。

此前,西凉军胜多负少,马超的兵马却所剩不多了,不得不休整。

再不休整,补充兵力,治疗伤员,他手底下就没兵了。

与之相比,西凉其他几部将领麾下的兵马却很齐整,并不需要休整。

两军对战的异常状况,也令西凉诸将摸不着头脑,就连人老成精的韩遂,也想不通为何他的军队可以免受攻击?

要说其中有隐情吧,那还真没有。

韩遂觉得自己和魏王(程远志)并不熟,双方只在十几年前打过一仗,之后他向朝廷称臣,遣子入朝,双方各守边界,秋毫无犯。

十几年间,双方来往很少,根本谈不上有任何交情。

那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总不会是因为他年纪大,魏军尊老爱幼,不忍心攻击他?

韩遂百思不得其解。

另一边。

刘备入川之后,原是刘璋府下的谋士李恢,很快意识到刘备才是那个终成大业的君主,立即决定改弦易辙,投奔到刘备麾下。

一时间苦于没有机会。

与李恢做出相同决定的还有孟达、法正等人。

此时的刘备正在驻守剑阁,按照庞统献上的策略,成功收买了当地的民心,整个蜀地北边几郡,百姓都心向刘备。

这样的情况,将刘璋置于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此刻刘璋已经认识到留刘备在蜀地的危害了,决定派出使者催促刘备离开。

李恢自告奋勇接下这个命令,带上有意投奔刘备的人员名单,前往剑阁去见刘备。

李恢到达剑阁关前,向哨兵自报了家门。

刘备闻讯,大喜过望,亲自出关,以国士之礼相迎。

不得不说,文人都吃这一套,刘备此举,令李恢感动的不要不要的。

一见面,刘备就亲切说道:“我久慕德昂大名,今日一见,平生之愿足矣!”

李恢谦让过后,也不拐弯抹角,直接说出了此行目的。

“刘璋疑君有他念,欲驱逐使君出川,今成都已有重兵防守,周边集结了十万大军,使君宜早思退路,以免入川口被封,腹背受敌。”

闻言,刘备大惊失色,深吸了口气后说到:“依德昂看,我该如何做?”

李恢立即说道:“使君礼贤下士,恩惠广施川中,今当取蜀地立足,再向北争夺天下,我与法正、孟达等人皆是此念,还望使君早决。”

这话,算是表明了心迹,纳了投名状。

刘备立即抽出长剑,表明了自己的立场,送走李恢后,与庞统商议起来。

庞统略做思索,献上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立刻挑选精兵强将,星夜奇袭成都;中策是假装要回荆州,引出涪水关守将杨怀、高沛来相送,他们送行肯定不会带着所有兵士,只会带着少量轻骑前来,借此机会可以一举将他们拿下,然后便可以进军成都;下策是退回白帝城,以武陵郡为依托,慢慢图谋益州。

考虑到上计过于求险求奇,虽然理论上极其华丽,但是执行起来难度太大,一旦失利,将处于全盘被动。

而下计按部就班,进展太慢,刘备根本等不起,所以,他几乎没有犹豫就选择了中策。

随后,刘备立即召集自己为数不多的军队,整顿完毕后,便和庞统一同出发,打着从益州撤军的旗号,浩浩荡荡往涪水关而来,看上去,像是经由此关,往白帝城方向进发。

涪水关守将杨怀、高沛之前是成都守将,被刘璋调来涪水关的主要目的不是防卫汉中的魏军,而是防备剑阁的刘备大军。

因此,杨怀和高沛听闻刘备想要撤走,回到荆州,遂定下暗杀刘备的计策,挑选刀斧手两百人,前来送行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