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南宋崛起之雄霸天下 > 第484章 天怜人不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信是一封,却是三件,其中还有李纲和宗泽的另外两封书信。

这就让人得琢磨琢磨了,宋国总丞和军事枢密院副使的信,需要安情总局来夹带?

赵构想了想,先抽出李纲的信,这有名的“拗相公”却是很少给自己写信,那是抱着不给赵构添乱的想法,赵构把宋国这一大摊子交给自己,可不是让他来诉苦的,是来做事的。

果然,信中先是提到从去年到今年的各项计划落实情况,尤其是民生工作,写得很详细,经济发展、基础建设、医疗保障、教育普及等等,没有详细细说,都是一带而过,说明一切都是按部就班有序推进,尤其是经济发展,复兴五年的经济总量再翻一番,让政务院上上下下底气十足,遵照赵构指示,已经在西夏、吐蕃、高昌回鹘三地建立榷场自由贸易区,通达商行的买卖,一直做到了塞尔柱王国以西的大片地域。

最后,李纲委婉提出,现在好些新生事务不断出现,政务院下属各部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办,问题都汇总到他这里,涉及到一些国家相关律法和政策指导,他有些吃不准,希望赵构回来主持大局,还说前方战事已经接近尾声,金国残余不过疥癣之疾,不足为虑,留下一员大将统领即可,身为大宋官家,还是回来主持大局为好。

宗泽的信可没有这么多弯弯绕,一页烫金簪花信笺上,扑面而来的就是老将军深深的忧虑“……陛下自当坐镇中枢,震慑宵小之二心,笃定忠臣之一意。大宋国泰民安,不容再起萧墙……”满篇文字都透露出一种担忧。

有点意思?能让这大宋国一文一武联袂上书自己,劝自己回去,这还是第一次,还能有什么大事难住这一老一少的合力之功?有点意思!

最后展开梁景的信件,梁景信里都是大实话,最近赵桓频频接见旧部大臣,为了掩人耳目,还取了一个名字——“顺福词社”,取自于赵桓驻地顺福宫。看上去是舞文弄墨、诗词雅致的一些做派,这在宋国很常见,一些文人骚客今天你建一个诗社,明天我来一个词局,吟弄一些风花雪月,倒也是常态之举。赵楷负责文化和宣传,“重在引领”,这是赵构定的调子,往哪方面引领,自然是弘扬正气。

但是,据梁景信中所说,因为事关两宫(祈福宫、顺福宫)背后太上皇和前官家赵桓,李总丞和宗老不敢擅自做主,和梁景暗地里商议,达成统一认识,联名上书赵构,请赵构回京主持大局。但信里面却没有具体说是什么事情,只是透露最近一个多月,尤其是过年前前后后这一段时间,顺福诗社往来频繁,后面还有延福宫大总管杨公恕的一份名单附录。

里面有内务部长吴福的几句话,提到太上皇赵佶有意迁往端王旧府居住,杨公恕以太上皇身份住王府,规制不合为由婉拒,但也指出赵佶好像下定决心似的,不得已上报了内务府吴福部长。

赵构倒是没有在李纲的信里发现这些蛛丝马迹,李纲都小心到这个地步,可想而知,其背后的事情更严重。

杨公恕还是不错,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关键是第一时间请示了主官吴福,看样子,是得到吴福的首肯,才出现在这封信里,虽然只有一份名录,但起码向赵构表面了自己的立场,是坚定地站在赵构这边的。

赵构大致明白了开封府汴梁城发生的事情,其核心是以赵桓为首的旧臣,看到赵构在外,金国不足为患,其他各个邻邦,尽在臣服之列,呵呵,要伸手摘桃子吗?

赵构本不是心狠手辣之人,上位为皇,更是一贯主张宽宥仁和,在对待伪楚和曾经在金兵手下当差的旧臣,只要不是罪大恶极,一般都会给一条活路,有些身不由己但又确有才干的,还想方设法留用,消除他们的顾虑,更好地为宋国出力。

但要是想破坏这好不容易换来的和平安宁和既定发展策略,阻碍自己的宏伟蓝图,赵构也不介意举起钢刀,一扫朝野上上下下的“阴霾”。

看来,自己得回去!也罢,既然如此,索性不着急,把前方战事安排好再说。赵构一直想亲自参与到扫灭金国的一战之中,将完颜吴乞买生擒活捉,献俘太庙,以慰藉列祖列宗。但现在看来,好像不能达成自己的夙愿,家里的事情更紧迫一些,自己在前方拼死拼活,这帮宵小却在自己背后捅刀子,是可忍孰不可忍!

想到这里,赵构忽然记起来,太上皇赵佶曾在离开的时候,单独找自己谈过话,隐隐约约地透露出要让赵构提防大哥赵桓。虽然没有明说,但话里话外,已经流露出对赵桓的戒备之心。起初赵构还以为赵佶是在考验自己,现在想想看,知子莫如父,更何况赵佶和赵桓在五国城住了那么久,怎么会不知道赵桓肚子里的花花肠子。

赵佶虽然做不了一个好皇帝,但赵佶艺术家的头脑看问题却很尖锐,往往能一针见血。赵佶自端王之位骤然接手九五之尊,本就是免为其难,要不是向太后力排众议,以赵佶的性子,远远不如斗鸡蹴鞠、琴棋书画来得自在。

果不其然,金兵突然南下,一路上势如破竹,危机之下,赵佶急忙将皇位传于太子赵桓,自己跑到外面躲自在了。赵桓多年媳妇熬成婆,这无上的皇权一但抓到手,尝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滋味,你再想让他放手,怎么可能?偏偏靖康之耻,让赵桓从九五之尊跌到阶下之囚。

本来渐渐死去的那颗心,却在被赵构营救之后,再次嗅到了那一丝丝熟悉的味道。在咸平府尚且有些遮遮掩掩,但回来之后,加上赵构远在前线,政务总丞李纲又是自己力挺抗金的将领,并受到自己提拔重用,虽然其后被贬,但对李纲,赵桓还是有知遇之恩的。所以,他对得到李纲的支持,一直抱有希望。

而现有兵部主事,就是军事枢密院副使宗泽,更是对其有提携之情,先是知磁州军政事,又被敕封副元帅,辅佐赵构在磁州兴勤王之兵,怎么说也是自己一路提拔上来的,虽然听说对赵构忠诚,但至少不会给自己掣肘吧。

不过,赵桓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依然秉承大宋朝“以文驭武”的传统思想,不能怪他看不清形势,而是他被掳北番之后,根本没有弄清楚宋国发生了什么变化,回到东京开封之后,也没有下去做过调查研究,依然沉浸在惯有的思维中。

一个和现代的宋国完全脱节的赵桓,却梦想着要拿回原本“属于”自己的皇权,就连他老子赵佶也恨铁不成钢地骂道:“你要作死,莫要连累我等。”他算看透了,这个赵桓大哥,脑袋真是被驴踢了,晕晕乎乎得还被门夹了一下。

于是告诉杨公恕,死活要搬回曾经的端王府住,觉得杨公恕不可能有这个权利,索性找来李纲,直言不敢苟同“顺福词社”者的思想,要还自己清静田园生活,移居端王府修身养性,眼不见,心不烦。

李纲却笑呵呵地回答他,这件事,应该是皇家家事,只有官家才能决定,自己不好拿主意的,劝太上皇写信给前线的官家,让官家给内务府下一道劄子,还不是说什么是什么,政务院绝无二话。

李纲回答得滴水不漏,老领导啊,这件事不归我管,是内务府的事情,您还是找吴福部长才行。赵佶不由得冲李纲直翻白眼,心里面“诽谤”这位“政务院总丞”,这宋国上上下下的政务,赵官家临走都交付与你把总,你却在这里和我打擂台。虽然吴福的内务府归赵构直属管辖,但看看吴福一天往政务院跑多少趟?还能不明白李纲在吴福那里有多少话语权?

后来索性和郑皇太后出去散心了,倒是符合赵佶遇事就走的行事风格,这一走,还真就不回来了。梁景和李纲在信里都提及赵佶现在在杭州静养,化名“十一道人”。据说和当地的一些风流才子煞是谈得来,不过,从来不和官场来往。这一点,李纲在信里附带了杭州知府李炳书的一封密信,详细记录了赵佶在杭州的一言一行,正如李纲所说,这个赵佶太上皇,除了不是一位好皇帝,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却是当世大家,一副“三江揽胜”图,一反赵佶花鸟写生的画风,以浓墨重彩,描绘出杭州日出时的美景,一时在杭州,谁不知道“十一道人”赫赫大名。

赵构看到这里笑了,自己的这个老子,还真是看透了,也对赵桓说透了。至于赵桓和赵构俩人怎么做,赵佶不再理会,难得来到杭州散散心,没想到住了这些日子,倒是有点恋恋不舍了。

如此最好,省得自己回去了难做。赵佶还是耍了一个心眼的,身为曾经的大宋官家,他如何不知这个座位上的无奈与无情?自己劫后逢生,早已看透,也清楚地认识到现在的宋国,其实已经完全掌握在赵构手中,尽管赵构远在宋金大战的前线,但朝中的一举一动,赵构看得清清楚楚。每天奔驰在官道上三人一组的金鹏特使,是唯一可以在官道上纵马疾驰不受限制的骑兵。这些,赵佶知道。赵桓,根本就看不见,更不知道这些疾驰而过的骑兵是干什么的。

眼看赵桓一步步走向深渊,还是赵佶建议李纲,给远在宋金前线的赵构写信说明目前开封府的局势,随后一架绝影车,绝尘南下,再也不管开封东京之事。

赵构也不得不佩服自己老子的眼界和胸襟。回去摆布好“家事”,还是要和老爹多交流,起码这眼界和眼力劲儿,就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

既然如此,自己就大可不必慌张,一定要处理好前线战事,才能放心返回。于是,一纸密令从大帅府发出,各集团军司令官,于十日后,齐聚咸平府大帅行营,召开军事会议,在此期间,前线各部保持现有状态,等待命令,无令不得乱动。

赵构账下背插红色令旗的金鹏特骑,向麻雀一样四散飞出,前往各路通知各个集团军司令。同步飞出去的,还有雀鹰。赵构向来是两手准备,留足时间,确保命令准确、及时传达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