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读书人都是男子,而男人喜欢的不过那几样——钱权色名。

网文小说李玉也看过不少,把自己看过的套路缝合在一起。

“男主角张三,是个读书人,家境贫寒,爹死母亡,还有抢夺他家产的极品亲戚。”出身贫寒,走天才草根流。

“但张三八岁时救了个姑娘叫李四,姑娘他爹又是大儒,然后教导他读书,还将自己闺女许配给他,读书又特别厉害,12岁童生,十三岁秀才,14岁举人,15岁状元。怎么样,厉害吗?”

陶宁声音低沉的问:“14岁举人就很厉害嘛?”

范进中举,李玉中学就学过,50来岁中举高兴成那样,14岁的举人肯定已经是天才了:“难道不是吗?这个年纪能够考上举人的,简直是凤毛麟角,天才呀!”

天才!陶宁嘴角略微上扬,继续说:“15岁的状元不大可能,年岁太小,皇上不会将状元的名头赐给他,至多给个探花传胪。”

写小说又不是现实,让读者读的爽才是最重要,李玉觉得不重要:“话本而已,没必要那么讲究。”

“那就听李玉妹妹的。”

李玉又接着说:“然后被首辅榜下捉婿,看他文章写得好,又是少年状元,要把自己的嫡女王五嫁给她做正妻。张三想着自己的未婚妻,宁死不愿,首辅她闺女就被这样的张三感动了,愿意那大儒女儿当个平妻,张三被这女子感动,然后就娶了这首辅之女,一天娶两女,晚上颠鸾倒凤,不知天为何物,这里面要写得诱惑一点,带点颜色。”

古今男人最喜欢开车,大家懂得的都懂。

最后一句,可真是李玉顺着爽文逻辑无心说出来的。陶宁听完脸都红透了:李玉妹妹怎的如此孟浪,还知道那颠鸾倒凤。

李玉还在那边接着说:“然后张三也很会当官,很得皇帝看中,当官的过程中,被很多达官显贵为难,可他的师傅岳父和大儒岳父总是为他扫平,在他的官路上为他添加助力,然后不到30岁就替了他岳父成了首辅,期间又娶了无数美妾,比如名妓,卖身葬父的女孩,被纨绔公子调戏的美女等等等,反正就是张三一定要救她们,然后她们就爱上他,就算给他做妾也愿意,还相处的和和美美。最终成为一代名臣,在史书上留下鲜明的一笔。这就是这本书的大概,其余的可以后面扩写,陶哥你看怎么样?”

李玉转头一看,就是脸红成一片的陶宁,李玉一下子就想到了,自己刚刚说了些不对的。

就那放在自己眼里,连辆婴儿车也算不上,可是对身为古人的陶宁来的,那就是法拉利兰博基尼那种跑车。

唉!都怪自己讲的太得劲了。可又不好解释,感觉会越抹越黑。

脸红的陶宁回应李玉的提问:“李玉妹妹讲的故事自然是好的。”其实陶宁只是听了,但还没有用心想逻辑问题。

陶宁犹豫了下,还是将自己心中所想问出:“李玉妹妹这鸾凤一词,可是那周子俊告诉你的?”

这种事情就不好栽赃给周子俊了:“当然不是,这是我从茶馆里面说书的那听来的,说书先生都说成了亲,就要那样,我也不懂,就是学给你听,怎么有什么问题吗?”把球踢回给陶宁。

直射陶宁的球门,只能把球接了,这颠鸾倒凤的意思,怎么好解释给李玉妹妹听,耳垂都要红得滴血的陶宁否认:“自没有什么问题,我只是好奇一下出处而已。”

思来想去,陶宁又加了句:“李玉妹妹还是少去那说书之地为宜,若想听什么奇闻轶事,抑或是先贤着作,我都可以讲给李玉妹妹听。”

这茶馆的说书先生,太过荤素不忌,当着姑娘的面,怎么可以说这些。

陶宁这是怕自己又给他开车吗?不过这相当于是给自己一个活体有声小说,好像也不赖,听完一本,只需两碗大米饭。

不提说书,李玉想到之前的一个疑问:“陶哥我有个问题想问你,就是为什么大家都不爱用银子?哪怕是背着一大袋笨重的铜板。”

这陶宁知道:“朝廷银矿少,银子自然就少,因此大多生意都以铜钱进行交易,再加上纹银与铜钱互兑时有变动,一不小心便有折损,除非不便携带巨量铜钱,大家都不愿用银子。”

陶宁为了让李玉方便理解,还举了上午的例子:“今日在那集贤斋,那高掌柜让我交5000文押金,而我只有银子,按近来的银铜兑换价,绞了5两2钱银子。”

可以理解成,银子和铜钱之间的兑换是汇率,但汇率是变动的,有时候一两银子可以换1000文甚至更多,但有时只能兑换900文甚至是700文,而货物的定价一般是铜钱。

银兑铜,兑的多了就是赚,少了就是亏,太不确定了,所以大家都更爱用铜钱。

李玉也不清楚,李父当初兑换银子的兑换比例,不知道这到底是亏的还是赚了,明天记得问一下他。

“陶哥,你这一说我就全懂了。”一般情况下,还是铜钱靠谱。

李玉正打算和陶宁道声晚安,一不小心撇到书桌上的纸,上面的墨有的还没完全干透。

即便李玉不会写毛笔字,但是字的好赖还是看得出来,这字笔锋纤细爽利但又不失力度,中宫收紧,四方舒张。整体硬拔颇有兰竹之气。

这下李玉明白,为什么陶宁抄一本书能够值300文,这么好的字,拿去做字帖都绰绰有余。

陶宁见李玉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写的字,抬手拿起:“既然李玉妹妹喜欢看,我将它送给你。”递给李玉。

李玉看上面写的:公孙敖会宋公、陈侯、郑伯、晋士縠盟于垂陇。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看得李玉头疼,拿这玩意儿有什么用:“我拿它也没用,而且陶哥这是你抄来挣钱的书,我哪能要,我就是见这字好看,多看几眼。”

陶宁放下纸张,眼睛直视李玉:“李玉妹妹,若是想学我可以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