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头看了看脏乎乎的手,提议一起下去河边洗手,然后被大丫严词拒绝了,“爹和娘说了,我们在地里玩可以,但不允许去河里玩水,要是偷偷去被他们知道了,有一个算一个,全部打断腿。”

天天跟在大丫屁股后面的二丫也连连点头,“大哥,你要是敢去玩水,都不用回家,奶和五叔在这就会把你揍一顿。”

大头只能点头妥协,然后遗憾的盯着在河边洗工具的奶奶和五叔。

钱茵见他们眼勾勾的盯着,无奈加快了手里的动作,回到院子里给他们打了一大盆水。

小孩子最喜欢玩水,哪怕家里这几个比其他家的要听话,下雨的时候也喜欢去踩水玩。

平时家里洗菜什么的,只要看到都会来插一手,说是帮忙,其实就是添乱,不止一点忙帮不上,大人还得把他们弄湿的衣服换下来洗。

何氏好几次都因为这个事和两个孩子生气。

正想拍水玩的大头看到突然出现在身后的娘,吓得一激灵,讨好的笑笑,低下头老老实实的洗手。

旁边的大丫的二丫也乖乖的低头搓手,她们比大头还先看到娘(婶娘)呢。

大丫(二丫):娘(婶娘)好凶。

大丫心虚得不行,还抬起头找话题跟何氏聊天,“娘,你们都忙完了吗?”

何氏“嗯”了一声,继续盯着几个孩子洗手。

知道今天没有机会玩水了,再磨蹭下去搞不好还要被骂,几个孩子很识时务的加快洗手动作,洗干净后乖乖把手从水里拿出来,干脆跑到厨房里凑热闹。

却被里面的李氏赶出来,今天轮到她做饭,厨房本来就不大,再跑进来三个孩子,一转身就容易碰到人。

接连被嫌弃的三个孩子也不气馁,跑到屋子里把二头和三丫领到院子里一起玩。

两个小的才两岁多一点点,正是最好玩的时候,几个大的在家就喜欢逗他们玩。

何氏看了一眼几个孩子,确定在院子里没有什么危险,带着食物去喂鸡了。

陈家的家务岗位都是分好的,每天轮着来,不固定岗位。

大儿媳何氏擅长做饭,二儿媳王氏擅长养鸡鸭,三儿媳什么都能做,但都不算出挑,生病前的钱茵说了,总不能何氏做饭好吃就一直在厨房里做饭,那等老两口死后分家,难道另外几房都要等着饿死吗?

所以力排众议,将这些活全部分好,每天轮着来。

“大头,快去地里叫你爷他们回来吃饭。”

听见李氏的声音,钱茵将意识从系统抽出,走到外面帮忙。

她刚在商城研究了好一会,发现只有姜适合现在的陈家。

但又不能再一次拿出姜种,钱茵想了想,决定还是晚上跟陈林商量一番,明天去县里看看,问问药铺收不收姜。

从陈林口中得知,这个年代的姜还是很贵的,每家每户只会在过年过节去杂货铺或是药铺买一些回家,或炖肉,或煮成姜汤。当然,一般都是后者。

家里现在一分存银都没有,钱茵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晚食做好了,下地干活的陈林几人也回来了,一群孩子跑到屋里,纷纷在自己的位置上坐好。

陈林的下首坐着大儿子陈乐,对面是他妻子何氏,李氏和王氏则抱着自家小孩坐在另一张桌子。

陈家人多,一张桌子坐不下,陈林早早的就找村里的木匠又打了张新桌子,和老桌子一样,能坐10个人。当然,挤挤十三四个也坐得下。

李氏把女儿三丫放到小矮凳上放好,就起身给大家分粥。

陈四郎和陈五郎看着稀薄的粥,叹了口气,以前晚食都是吃半干的稀饭的,毕竟干了一天活。

钱茵留意着大家的神情,哪怕已经过来很多天,还是没能适应,在现代很多人哪来当甜汤的稀饭和米汤,在这里却是一家人的正餐。

看来赚钱的事迫在眉睫。

吃完饭,收到钱茵暗示的陈林跟着回到房间。

钱茵坐立难安,不知道怎么跟眼前的人开口。

陈林和她对视一眼道:“怎么了,刚在吃饭的时候就觉得你心不在焉的?”

钱茵纠结道:“家里没存银了,米粮剩的也不多,等秋收还有好几个月呢,家里这点米粮怕是撑不下去。”

陈林皱眉,前段时间为了给妻子治病,家里的麦子和大米都卖了不少,确实坚持不到秋收了。

钱茵久不见他开口,只能再次说道:“我想明天带着四郎去县里看看,前两天我捡回来的红菇和草菇都晒干可以卖了,拿去换点银钱也好。”

“另外,你不是说县里姜卖得很贵吗?我想多种点姜,当做家里的一项收入。”

陈林点点头,“那你们明天早点出发,路远,早去早回,把钱带上,顺便给大夫看一下恢复得怎么样了。”

钱茵有些开心,眼前的男人和自己上一世的丈夫性子是一模一样的。

第二天一早,陈二郎挑着自己编的各种竹编工具跟在钱茵后面,到了县城,两人便开始找位置摆摊。

原本打算让陈四郎一起来的,但陈二郎做了不少竹篮和簸箕,数量多了家里放不下,索性就代替陈四郎跟着钱茵一起来县里。

他熟门熟路的占了一块地,把东西摆好就开始售卖。

在集市上经营多年,陈二郎的名声早就打出去了,所以东西刚摆下没多久就有个妇人背着背篓过来,翻检簸箕问:“多少钱,能用鸡蛋换吗?”

陈二郎点点头回答:“簸箕15文一个,鸡蛋换也可以。”

妇人把背篓放下,让陈二郎看她的鸡蛋,“都是家里刚下的鸡蛋,可好了。”

陈二郎点点头,开始计算要收多少个鸡蛋,嘴里念念叨叨算了一下,笑眯眯的报出数字。

妇人点头,她自己不会算数,但她家里人在她出门前帮忙算好了,见数字是一样的,有些可惜的应了。

她还是有些希望摊主能算错的,能省一个家里的大孙子也能多吃两口鸡蛋呀。

陈林手脚飞速的将鸡蛋收到自家的篮子里,笑着让妇人自己挑合意的簸箕。

妇人挑挑拣拣一番,最终选了一个自己觉得编的最好的簸箕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