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重生之景泰大帝 > 第23章 朝议亲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与此同时,紫禁城御书房里,英宗皇帝正看着王振一党与百官争吵。

争吵的议题当然是御驾亲征。

作为成祖朱棣的重孙子,宣宗朱瞻基的亲儿子,身上自然流淌着尚武的血脉。

他太爷爷朱棣从小就跟着朱元璋打天下,受封燕王之后更是镇守北平,靖难时重新打了一遍天下,五次亲征漠北,打的蒙古人抱头鼠窜,赫赫武功传遍大江南北,天下无人不服。

他爷爷就不说了,只当了一年的皇帝,还来不及展现什么武功。

不过他爹厉害啊,朱元璋带着朱棣打天下,朱棣就带着朱瞻基打蒙古,登基之后还平定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也有能拿得出手的功绩。

虽然自己也是三次北伐,但是都不是亲征,更别提打的磕磕绊绊的云南了,这些年和蒙元、和云南土司、和福建浙江的叛匪打了不知道多少次,国库都快打空了,更别提自己的内库。

要不是王振在勉力支撑,自己的内库恐怕早就可以跑马了。

当然,自己亲爹留下的一群文武大臣也有一些功劳。

不过自己要想压得住这群文武大臣,就必须在武功上有所建树。

此次蒙古犯边,就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英宗皇帝不禁想起早上那一幕。

今晨,兵部收到八百里急报,瓦剌进犯大明,也先带着数万人马在大同外烧杀抢掠,连参将吴浩都战死沙场,当真以为我堂堂大明好欺负么?

于是他叫来王振,和他商议亲征事宜。

御书房内,英宗皇帝坐在软榻上,对面小凳上坐着王振王公公。

英宗看了看王振,问道:“先生可知大同的事?”

王振点点头,答道:“回皇上,内臣已经看过大同的折子。”

英宗继续问道:“先生有何看法?”

王振略微思索了一下,答道:“大同参将吴浩战死,应从厚抚恤,以收军心。”

英宗点点头,又接着问:“还有么?”

王振也是接着答道:“还要传旨大同宣府诸镇,严加守备,勿使蒙元余孽越过边墙。郕王爷的车队已经开始起运粮食,大概十几日便可运抵大同。内臣也让兵部准备军器,打算等郕王爷的车队回来,就让他们把军器也运过去,朝廷也可以少征发一批徭役了。”

英宗点点头,笑道:“我这个弟弟啊,真没想到他搞出的买卖居然可以帮到朝廷。”

王振听了也是笑道:“全赖陛下英明。不过话说回来,郕王殿下这个买卖当真不错,朝廷少征发百姓服徭役,那百姓的生活就会轻松很多啊。”

英宗笑了笑,突然问道:“此次蒙元犯边,朕打算御驾亲征,先生你看如何?”

王振听了心中一惊,旋即答道:“陛下御驾亲征,军心必然大振,鞑子闻风丧胆,必然远逃漠北。”

“呵呵,先生过誉了。”英宗在软榻上笑着说道。

王振作为一个宦官,必然挑着皇帝喜欢的话来说。不过他毕竟也是司礼监掌印,专权八年之久,已经锻炼出一定的大局观,所以继续道:“陛下此次亲征,三大营是必然要带的。”

英宗点点头。

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是负责拱卫皇帝的军队,属于大明最核心的战营,拥有最强悍的战斗力,五军营是步兵,防御最内圈,三千营配马,属于骑兵,负责巡哨,神机营装备火器,负责外围防御。

皇帝每次亲征,必然带着三大营,这是惯例。

王振继续道:“十五万石粮草已经开始起运,月底就会运到大同,陛下如欲亲征,军器随军带过去就可以,就不必单独起运了。只是这军队,如果只带三大营,不足以威慑蒙元,还需抽调一批京营。”

英宗点头道:“大明有先生,是大明之幸啊。”

王振连忙起身行礼:“陛下过奖了,内臣有幸伺候陛下,乃是内臣的福分,大明之幸在于陛下。没有陛下慧眼识人,内臣怎能做得了这司礼监掌印。”

英宗挥挥手,让王振坐下,道:“先生请坐。此事还需先生帮忙,看看如何说服六部大臣。”

王振坐下。

半个时辰后,二人商议完毕,便命人招各部大臣商议亲征之事。

然后,果然不出意外,大臣们听到皇帝要御驾亲征,坚决果断地拒绝此事,双方便在御书房这里吵了起来。

大臣们的意见是,大同边患乃是疥癣之痒,不足以威胁江山社稷,大明又没有必胜的把握,皇帝没必要亲征。

王振自然是跟皇帝一伙的,坚持要亲征宣大,好好教训蒙古那群野蛮人,最好学习成祖皇帝,把这群货赶到漠北去,省得有事没事就来大明打秋风。

双方鸡同鸭讲,自然谈不到一块去,事情就这样僵持住了。

大臣拿王振没办法,这货毕竟是宫里的,他们管不着。

王振拿大臣也没啥好办法,这群货人数太多,说不过。

英宗皇帝听得头疼,让这群人先别吵,自己再好好想想,你们先回去干自己的事情。

大臣们见暂时阻止了亲征这种不靠谱的事情,心里也是满意,于是便纷纷离开御书房,回自己的衙门办公去了。

不论哪个朝代,宫里的事情都没办法保密,英宗皇帝要亲征这事,就在大臣们离开不到一个时辰,各部官员便全都知道了。

皇帝亲征是大事,各部官员首先想到的就是阻止,而他们能够阻止皇帝亲征的唯一方法就是集体进谏。

朱祁钰当然也听到了这个消息,他现在还是有点纠结,到底该怎么办?

阻止皇帝亲征?这个很难办到。

且不说他还想继任当皇帝,就是他一个宗室亲王的身份就没办法掺和此事。

从汉朝开始,宗室亲王就没办法参与政事,基本就是在自己的封地逍遥快活、混吃等死。

你要是想掺和到政事里,皇帝没骂你,那群大臣就先跳出来参核你了。

因此,他最多就是以弟弟的身份来劝一劝。

不阻止皇帝亲征?这个倒是简单,不出声就行了。

不过说实话,这会英宗皇帝朱祁镇对自己还是很不错的,各方面照顾得不说是关怀备至,最起码也能做到不让人说什么。让自己在旁边冷眼旁观,的确有点对不住自己的良心。

想了半天,最终朱祁钰还是决定,以弟弟的身份去劝一劝自己的哥哥。

于是,一封申请觐见的折子就送进了皇宫。

然而等了一天,宫里却一点反应都没有。

朱祁钰想了想,便知道这是英宗皇帝猜到了自己要干嘛,见了还麻烦,摆平那群大臣还没有时间呢,索性就不见他了,耳根子也能清净一会。

好吧,不见就不见,反正自己已经尽力去做了。

大臣们闹得沸反盈天,自己再掺和也没啥意义。

之后的事情很简单,朱祁钰老老实实地呆在府上不出门,客也不见,连谭裕和陈韶联觉拜访都被拒之门外,不沾染一丝麻烦。

次日早朝,奉天殿。

英宗皇帝正怒气冲冲地盯着跪了一地的大臣,为首的正是吏部尚书王直。

果不其然,经过一天的串联,各部大臣都已经串联了起来,由文官之首的吏部尚书王直牵头,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等各部尚书率领下属集体进谏,要求皇帝放弃亲征的念头。

大臣们的理由十分充分,边防这种事从古到今都是严密守城就行,大明朝在这方面最为严谨,谋臣勇将随处可见,还有太祖设计的卫所制度,蒙古人来了就会直接被打回去,天悖理而自取败亡。您只要增加一点兵力,再许下重赏,实行坚壁清野的战术,蒙古人打不下城池,再野外也抢不到什么东西,前不得战,退无所掠,人困马乏,神怒众怨,到时候将士再突击一下,蒙古人保证立马跑路,不必劳烦陛下您亲征。

再说这个时候草原上正是秋老虎肆虐的时候,水源的水质还不好,人都不够喝的。您跑到草原上打蒙古人,但是大明这么大,朝政这么多,四方如果有急务奏报,怎么可能像京城这样交通发达,能够快速送到您手里决断。

并且打仗这种事危险性极高,古代的圣人都不会轻易打仗,您身为天下至尊,还是老老实实在京城呆着,居中指挥即可。

一番话说的是有情有理,惹得朱祁镇一肚子火气,却没办法发泄出来。

王振这会也是眼观鼻鼻观心,站在旁边一声不吭。

朱祁镇转头看了看王振,心说:咱们不是商量好了么?你来想办法让大臣们同意我亲征,怎么这会儿就不出头了?

王振余光看到皇帝盯着自己,心知不出面不行了,于是站出来道:“陛下,内臣有话要说。”

英宗皇帝见他出面,脸上便露出一丝喜色,点点头道:“讲。”

王振躬身行礼:“谢陛下。”

然后摆出一副痛心疾首的表情道:“陛下,王尚书所言,内臣不同意。”

英宗皇帝立刻变成了捧哏的角色,道:“为何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