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唐之征战天下 > 第四十章 重回长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醉解千愁,罗禹没有千愁,只要能回长安跟李秀宁团聚,好好陪着她和肚子里的孩子慢慢过日子,就啥也不要求了。

李渊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或许他会觉得这样做对罗禹夫妇有好处,但罗禹却不想领情,他心中所想,只是老婆孩子热炕头,没有那么复杂,相信李秀宁也同样是这样的想法,不然她不会同意南下剑东,留在花谷那么久,要不是李家遇难题,她也不会回来。

待李世民上位后,谁都留不住罗禹,长安这个漩涡中心谁愿待谁待,他会果断选择带李秀宁和孩子离开,去南海钓鲸、去东海寻仙岛比留在长安被权欲算计来算计去好玩多了。

李渊为了李秀宁和外孙的未来,也可谓是用心良苦了,罗禹不领情归不领情,却说不出什么不对来,他不愿意再这样下去了,这次回长安要跟李渊说清楚。

世上的事很奇怪,当你下定决心要干某件事时,总会有阻碍的,而有时候,你就算用尽全力都没办法冲破阻碍,最后只能选择妥协,然后随波逐流,不然成功的人怎会那么少……

罗禹又何能例外?大环境下挣扎的人总是那么的悲壮,烽烟起时,一切都没有得商量,征战沙场才是最好归宿,皇帝的诺言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一点用都没有。

不过,现在至少还能维持这种翁婿关系,只要罗禹不是犯下谋逆大罪,李渊不会找他的麻烦。

一觉睡到自然醒,很久没有这样喝过烈酒了,口渴得要命,却不想睁开眼睛,侧了一下身,摇曳的烛光忽明忽暗透过眼皮闪烁,罗禹知道应该是到了晚上了。

“醒了?喝口水”李世民的声音响起,他的酒量比罗禹好太多,或许一开始就在装醉,此时出现在床前,一点都不奇怪。

“微臣岂敢劳烦太子殿下,许凯呢?他去哪里了?”罗禹不睁眼都不行了,许凯是他身边的三代队员,专门留下来随时听调的。

眼前的李世民很高兴,他的笑脸在烛光下显得特别不真实,也许是罗禹的酒还没完全醒来,看什么东西都怪怪的。

就连李世民手里拿着的紫砂小茶壶也变得扭曲,他赶紧又闭起眼睛,摇了摇还有些晕眩的脑袋。

“以后你还是别喝烧刀子了,才三碗就醉成这样……”李世民见罗禹这种反应,心知肚明是什么原因。

罗禹再次睁开眼,这下总算是正常了,他苦笑道:“以后不喝了,这简直就是折磨!”

声音沙哑而干涩,完全没有早上朗读诗句时的磁性嗓音。

“行了,先喝口水解解渴,张士贵下午已经到了,明日我们就启程回长安!”李世民再次把茶壶递了过来。

罗禹想伸手接过,却发现手还是软软的不听使唤,只得尴尬笑笑,看向李世民。

“嘴里说着不敢劳烦我,你啊……”李世民笑着把茶壶嘴往罗禹嘴巴上送了过去。

可算是解渴了,罗禹一口气抽干了茶水,半条命算是回来了。

“别怪人家许凯,他守了你一天了,给你喂了七八次水,刚刚才下去休息,说句实话,喝那么多水,我真怕你尿床……”李世民笑着说道,伸手就想掀罗禹的被子,想看看他尿床了没有。

罗禹本来就觉得尿急,被他一说,再也忍受不住膀胱的挤压,不待李世民掀被就用力一撑,坐了起来,自己掀开被子后快步往外走,连鞋都忘了穿。

外面伸手不见五指,不管了,出门左拐几步就是小花园,先解决再说,天然的肥料不能浪费了。

后面传来李世民欢快的笑声,这小子真的看热闹不嫌事大啊。

畅快淋漓的解决了尿意,罗禹才发觉冷得很,潼关地势并不是很高,但处于风口,尤其是晚上,呼啸着的寒风带走了很多热量。

张士贵既已来到潼关,交接事宜可以先进行,罗禹这里放最后就好,明天一早花半个时辰就对接好了。

终于可以回长安了,也不知道李秀宁得知消息后会是什么心情。

本来李道宗也跟着过来了,但陕州那边无主无将,他只得重回陕州掌印,暂时不能回长安。

至于张须陀,伤还没完全好,待在伤兵营里养伤,李世民没有提及,罗禹就没有见他,这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怪不得别人。

看了一眼身后越来越远的潼关,罗禹松了一口气,一个小小的关隘,曾经阻挡了多少次外敌对长安的攻击,而那些人如今都化为尘土飞灰,但关隘却依然雄伟依旧。

这场景岂能放过,不卖弄一下真的对不起曹参曹大人,他的《潼关镇国军句覆使院早春,寄王同州》五言不正应景?

外寇尚未尽,大军镇关门。

旌旗遍草木,兵马如云屯。

圣朝正用武,诸将皆承恩。

不见征战功,但闻歌吹喧。

儒生有长策,闭口不敢言。

昨从关东来,思与故人论。

何为廊庙器,至今居外藩。

黄霸宁淹留,苍生望腾骞。

卷帘见西岳,仙掌明朝暾。

昨夜闻春风,戴胜过后园。

各自限官守,何由叙凉温。

离忧不可忘,襟背思树萱。

这首五言诗比起昨日的《将进酒》更让李世民和程知节有感触,改了一个字就跟目前的局势完美的贴合在一起。

罗禹骑在马上慢慢念出来,仿佛是在思考,可谁又知道他是在装样子。

西岳华山的险罗禹还没有实地领教过,以后抽空一定要去看看,离这么近都不去,心里感觉空落落的,很不是滋味。

程知节细细品味了一番诗句后赞道:“驸马爷真乃文曲星转世,昨日千古名篇还绕在心头,今日又是五言之绝脱口而出,佩服!”

李世民也笑道:“姐夫如今诗兴不小啊,回长安后小弟得帮忙宣传宣传……”

这小弟的称谓让程知节吓了一跳,按亲戚关系来说,李世民是罗禹外弟,但他同时也是大唐太子,罗禹身份再怎么高贵也是臣子,逾制相称总不是太好。

罗禹却笑道:“有太子殿下鼎力支持,微臣就能安心写诗赋词了,待功成之日,天涯海角,不求其他,但愿能以文传世代,留下来过的踪迹……”

这话很巧妙的回答了李世民,你是太子,虽然我是你姐夫,却份属下臣,他日总要分离的,你若真觉得这诗不错,就留下名姓,证明我来过。

李世民听后笑道:“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姐夫又何必天涯海角?这世上的事谁又能预料呢?”

李世民不愧为“天可汗”唐太宗,这话说得霸气,你既为唐人,怎么变都是我的臣子,到天涯海角也是!

现在争论这些有些过早了,罗禹笑着点点头,不再说话,慢慢的加快了马速,跟在意气风发的李世民身后往长安方向策马而去。

旁边的程知节也被李世民折服,十八九岁的太子显示出的强大气魄让他心里高兴,这一个多月的相处以及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表现,证明他的选择没错。

大唐是天命所归,要统一全国只是时间问题,此去长安一定得抓住机会,留在太子帐下效命,将来也好多捞些功劳,封妻荫子。

想到此处,他也打马跟上两人,加入了评判一路春景的行列。

潼关距离长安约一百六十里,今日赶到渭南休整一下,明日午时就能到长安东门,李渊安排什么样的迎接仪式,罗禹都没份参加。

他不是洛阳前线归来的人,不在迎接名单里,等下到渭南后自会有圣旨宣读,在“礼”这方面,朝庭不会乱来。

其实罗禹什么都不想加入,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到驸马府跟李秀宁团聚,然后好好陪着她,照顾她,等孩子出生后就一起照顾,尽到丈夫、父亲的责任。

原来时空他没有做到的事情在这里他想尽量完美的做到,就当是他自己的目标吧。

当父亲是种什么感觉呢?孩子又会随谁?男娃如何教育才能成才,女娃又如何呵护才能不伤春悲秋?所有的一切都是全新的考验。

罗禹希望自已能合格,毕竟这是三十多年的岁月第一次当父亲。

李渊又会不会把孩子的抚养权拿过去,他也是第一次当外祖父,一切都不好说,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当罗禹他们来到渭南时,已是酉时未,天全黑了,宣旨太监一丝不苟的执行着他们的任务。

李渊的旨意很有意思,他让李世民和程知节、张须陀带着有功人员明日午时到达长安东门后,在金水桥边领受迎接仪式,然后一起进宫听宣,当然这次封赏针对的是程知节和张须陀以及他们的部属人才。

而给罗禹的旨意却只有五个字:滚回驸马府,听着好像很不耐烦的样子。

在宣旨太监强忍笑意而颤抖的手中接过圣旨后,罗禹还是从怀里摸出两块小碎银赏给了两个小太监,然后就在他们的注视下潇洒转身,拿着圣旨回到了房间。

很好,这样的态度让罗禹很安心,李渊没变,他在位时罗禹别想在朝中出头,这是他留给李世民的大礼。

其实他很希望罗禹出来帮助李唐,就单从军事上来说,罗禹的军事理论很有用,战略一途虽说嫩了点,却也不是一无是处,再有就是对敌人还是太仁慈了。

还需要磨练,李渊并不打算在他有生之年就帮李世民摆平所有的困难,至少会留高丽、突厥、吐蕃、岭南等地的外族势力给李世民,让他去平定,好巩固他的地位。

孟子说过,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对于一个强大的帝国来说,安乐的环境会让百姓失去拼搏之心,最终被另外的强权所取代。

李世民有这个能力统领帝国下一个时期,但他后面呢?李渊也不知道了,强如大隋只因一次东征就四分五裂,亡国倒庙,大唐又能持续多久?

罗禹不愿想那么多,一辈人不操三辈心,明日回长安后好好待在府邸就是,陪李秀宁比起沙场喋血要快乐多了。

第二日一早,李世民已先行出发,没有交待什么话,这一路上说得够多了,罗禹也知道他的意思,慢慢跟在队伍后面,等到金水桥时先行入城回府就是。

重回长安城的罗禹不知不觉喜欢上了这座古老的都城,因为他要在这里第一次当父亲,也可能永远被困在这里,但只要有李秀宁在,一切都值得。

分别了二十来天的李秀宁怎么样了呢?罗禹期待着与她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