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酒海钩沉 > 第5章 杯酒夺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很多朝代的宫廷里面,大多数东西都属于特供的。

就像咱们现在某些比较有名的特产原产地,都打出了贡品的旗号。也就是说,但凡属于贡品的,一定是有某些别地方不具备的特点。

各个朝代的皇宫,几乎都有专门的酿酒作坊,专门来为皇家服务。

水浒传里,阮小七偷喝御酒那段想必大家都知道。其中是御酒还是村醪,梁山好汉一尝就知道,说明酒的品质好坏,确实蒙不住行家。

近来有个酒厂说离开那里酿不出好酒,其实是在误导大家。我们看皇宫所在地截止到北宋,在长安洛阳的时候居多。那么如果在长安或者洛阳,都从赤水河或者崂山拉水,肯定不现实。所以一般都是皇帝在哪里办公,哪里就建起来酒厂。当然,那时候不叫酒厂,民间叫槽坊。官家的叫法虽然不一样,意思大概就那么个意思。

开封好吃的菜也不少,小吃就好几十样。大菜比较出名的鲤鱼焙面,套四宝,葱烧海参,扒羊肉。

石守信等人一看,这又是宫廷玉液酒又是群英翡翠的,那就甩开腮帮子吃吧。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太祖忽然放下酒杯,停住筷子,叹了口气。

王审琦问:陛下这是怎么了,好好的叹什么气呀?

赵匡胤说,朕睡不着啊!

高怀德忙问:陛下所为何事,臣等当尽心竭力。

赵匡胤端起杯,呲溜喝一杯酒,说道:朕担心哪天你们的部下,也将黄袍披在你们身上,那时候会怎么样呢?

石守信等人一听,这是皇上不放心,怀疑自己呀。急忙呼啦啦跪倒,磕头如捣蒜般,一句话也不敢说。

赵匡胤离席,将众人一一扶起。

待众人都重新坐定,石守信道:还请皇上您给指条明路。

赵匡胤说道:各位不如解甲归田,多置田产,多买房子,多娶媳妇。这样一来咱们君臣再无猜忌,岂不是好。到时候我们再联起姻亲,你们各位做个皇亲国戚,即便不问政事,也没人敢欺负你们。

话说到这里,再傻的人也明白过来了,皇上这是要夺兵权呀!几人当然唯唯诺诺,满口答应。

话说到这种地步,酒再喝下去也没什么味道了。那就起身告辞吧。

接下来的事就顺理成章了,几人递上辞呈。赵匡胤提起笔来,画了个圈阅,写上批准,让几位到财务部领了工资,再多给些赏赐,杯酒释兵权的剧本拍摄就算杀青。

后来赵匡胤也确实没食言,当年的义社兄弟都给安排了个职位,虽说没有实权,好歹领一份工资,算是个养老保障呗。

特别是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嫁闺女的嫁闺女,娶媳妇的娶媳妇,认干爹的认干爹,算是跟皇上攀了个亲戚,又多了份安全保障。

其实攀亲戚这玩意也信不得,因为对于政治家来说,什么老乡同学家人的,根本就不拿这些当回事。

看看历史上多少亲爹儿子的杀伐,还指望让他们相信结义的异姓兄弟?

水浒传中,小旋风柴进家里有丹书铁券,照样被逼上梁山。再参考后唐的郭崇韬和李嗣源这些,拿着铁券也等于零。

不过呢,在刚建国就让能征惯战的武将下岗,应该说早了点。

因为杯酒释兵权发生在公元961年,南北方还有一些国家和割据政权。如果再让这帮哥们干几年,把幽云十六州收回来也不一定。

尝到甜头的赵老板觉得这个划算呀,几杯酒几盘菜,刀兵不动,危险没有就把事搞定了,比起将脑袋别裤腰带上打打杀杀强太多了。

于是过几年,老赵又故技重施,赵匡胤召集凤翔军节度使王彦超与安远军节度使武行德、护国军节度使郭从义、定国军节度使白重赞、保大军节度使杨廷璋等进京开会。

开会肯定只是个幌子,就跟振兴东北的会议放在风光无限的海南岛一样,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又是到了酒酣耳热之际,赵匡胤还是叹了口气,说各位爱卿都戎马半生了,如今一把年纪,还在为国事操劳,实非朕之本意呀!

王彦超多聪明啊,那是服侍了几个朝代的老油条了。从后晋石敬瑭时期,就跟着桑维翰签订丧权辱国的割让幽云十六州,又跟刘知远的后汉出力。再后来郭威的后周时期,人家也是吃香喝辣,如今到了大宋,没几把刷子,能做到坐镇一方的节度使嘛!

所以王彦超立马明白太祖的意思,说臣确实年龄大了,上马恐高,看报表眼花,正要向陛下打辞职报告呢。

赵匡胤带着欣赏的目光点点头。

武行德确实像一介武夫,说臣过去为了大宋,可是立过功劳的呀!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身上这伤疤都好多处呢!

赵匡胤明显有点不高兴: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还提他干嘛!说完站起身道:朕喝多了,想睡觉啦。

结果可想而知,这几位节度使兵权也被收了回来,回家养老去了。

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事,不可能有如果了。如果真有如果,如果没有斧声烛影,历史的进程也许会改变。

千古迷案斧声烛影,注定要成为永远的迷案。因为赵光义如果真是杀了亲哥哥的凶手的话,目睹过程的人,大概率也被灭了口。所以这段迷案,没有揭开的可能了。

但是,千年后的我们虽然不明白真相,依然可以来猜一猜。以下这段文字有些纯属个人猜想,有不当之处,请您补充吧。

据《宋史.太祖本纪》记载,太祖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而《宋史纪事本末》中,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见晋王愕然。连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晋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甲寅,晋王光义既皇帝位,改名炅。

在《续湘山野录》中则说是下雪了,太祖召开封府尹晋王赵光义到寝宫饮酒。

现在能确定下来的,就是那天确实下雪了。太祖本纪可以说是史官记录皇帝行动坐卧的日记,只是特别简单。除了确实是那天死的,别的毛用没有。

宋史纪事本末,成于明朝,距离有点远了。着书人只能根据前人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具体参考的史料,决定了可信度能达到多少。

而续湘山野录成书虽然距离赵匡胤死时候才七八十年,但由于是野史,其可信度也大打折扣。

不过咱们既然是说酒故事,那就选择相信野史吧。

以下内容是根据续湘山野录记载加个人猜测。

十月的开封,菊香满城。

这天将晚,北风那个吹呀,不一会儿飘起了鹅毛大雪。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