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其他类型 > 给皇帝们直播华夏发展史 > 第154章 唐宋八大家---欧阳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4章 唐宋八大家---欧阳修

但是自从沐沐姑娘说后世之人竟然认为“文正”是文官当中最厉害的谥号。

不在乎身后名的王安石心里就有些拧巴,也特别期望自己能够有这一项殊荣,谁还有一个虚荣心了呢?

因为那个司马光,他的谥号竟然是“文正。”

这让同为对手的王安石觉得自己输了一着,司马光有什么好的,竟然可以有这样的荣誉;而自己就是单单地一个“文”字,王安石不想深思,一深思就觉得自己身体上精神上好像都不怎么舒服。

不过还好,司马光并没有被放入唐宋八大家里面,若是司马光也在这其中,王安石不确定自己会不会被气死。

想来,在后世之中,他王安石还是要比司马光要受欢迎一点吧。

想到这里,王安石的脸上总算出现了一点笑容,不过心里也在叹气;沐沐姑娘很明显的就是偏爱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这实在让人嫉妒,怎么会祖坟冒青烟一直冒在苏家呢,一门三个唐宋八大家。

而且还都是亲生父子兄弟,这如何能让人不意难平。

况且天幕最偏爱的应该就是苏轼,但是苏轼他是旗帜鲜明的反对变法。

或者说是兄弟俩能反对变法,王安石就算一腔孤勇,他内心也是希望有同行者的。

因为天幕的关系,他对三苏的感觉非常好,现在时机还有,不知道能不能说服拉拢苏轼。

毕竟沐沐姑娘也说过,苏轼不是反对变法,他只是反对过于激进的变法,更何况,自己也有心改一改。

苏轼也是非常有才能的,有这么一个人在自己身边,快要掌控的时候也能把控一下,越想王安石越觉得是个好主意。

而且,苏辙和苏轼的兄弟关系更加亲密,若是苏轼在自己的阵营,那他那个曾经当过丞相的弟弟还会远吗?

既然改革派内部良莠不齐,那么自己就去多寻找一些心系百姓的有才之士不就好了?王安石经过天幕一遍又一遍的打击,知道自己的“新法”是必然失败的,但现在的王安石还不是那个被事实打击的王安石,他还有冲劲和能力,为了百姓,他可以适当的放下自己的架子,去拉拢....不,或者说去请求、去说服三苏,王安石可以预见从这次天幕的结束之后,苏家的名望肯定会更加的庞大;在士大夫之间肯定能够一呼百应,这是多么好的资源啊;

而且王安石还记得苏轼父子俩都是被欧阳修给一眼看中的,而曾巩又是欧阳修的弟子,这关系,王安石扒拉扒拉,发现好像唐宋八大家,自己也跟着王安石学习过;

除了自己,其余的好像都是保守派;

这个发现让王安石眼前一黑,欧阳修....欧阳修自己曾经的老师,更加是一个关键人物;

王安石觉得沐沐姑娘肯定还会讲解剩下的两个“唐宋八大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王安石摇了摇头,将脑海里关于自己的经历都摇出去,就像自己对友人说的一样,现在都在改变;

【唐宋八大家,宋朝的六大家还有两位那就是欧阳修及其弟子曾巩,欧阳修是公元1007年到公元1072年,他是北宋着名的史学家、政治家;

字永叔;他四岁丧父,家里很贫穷,是母亲教他写字;

一个优秀有才能的母亲让欧阳修的学识并不逊色于同类人;

公元1030年欧阳修科举中了进士;公元1034年,他任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言事。

后来就是因为政见不同,欧阳修得罪当朝宰相被贬谪;

他又不服气,写信斥责司谏高若讷不主持正义,然后欧阳修被贬谪到更偏远的地方,被降至夷陵县。

公元1040年,复任馆阁校勘,公元1043年,任右正言;

公元1045年:杜桁、韩绮等着名的大臣们都被相继排出中央,欧阳修为他们喊冤,上书为这些名臣分辨是非对错,结果他又失败了,又被贬谪。】

曾巩有些担心地看着老师,他害怕老师气急攻心,引起身体不适就不好了;

沐沐姑娘用词一向不怎么委婉,就是直话直说的性子;

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贬谪,也不知道能不能承受的住;

相较于弟子曾巩的担忧,欧阳修更加的自在和平淡,他此时和苏洵的感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自己的弟子曾巩以后竟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

仕途上的起伏又有什么好在意的呢?

介甫(王安石)呐,他的新法终究还是“一波三折”,若是不那么着急,百姓的生活或许真的会如他所愿的改善,而大宋的国力也会加强;

天幕说,不知道王安石在焦虑什么,欧阳修将沐沐姑娘说的话全部都细细的思考了一遍,他可能知道这个曾经学生的焦虑;

何况南宋如此悲壮的结尾,现在的繁华都像是昙花一现;欧阳修也肯定是愿意为民为国做些事情,避免那个惨烈结局的到来;

事已至此,不变法看来是肯定救不了大宋,更何况,沐沐姑娘似乎也是赞同的,欧阳修不知道另一个自己是怎么做的,

但是他肯定是不会眼睁睁的看着大宋灭亡,既然要变法,欧阳修决定从现在开始他要细细的研究;大宋积重难返,那就扫清积弱;

曾经的保守派慢慢地开始不抵触变革,他的变化第一时间被弟子曾巩察觉:“老师?”

欧阳修摇头笑着:“都是为民、为了大宋啊!“更何况,苏轼为什么不是坚定的保守派?根子其实在欧阳修这里,谁能相信,他也是认为大宋需要变法的;

主要还是王安石的变法太过于急切和激进,这些不利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影响到民生那肯定是会被人旗帜鲜明地反对;

变法是要“流血牺牲”,但前提时也要团结尽可能多的有能力的大臣;再好的政策不被大臣和百姓们支持,那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