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穿越遇李白 > 第19章 怅望待秋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

祸不单行,出狱后不久,卢照邻就得了风疾,居住在长安附近的太白山上。

这期间,卢照邻遇见了药王孙思邈,对其推崇备至。为了治病,卢照邻索性与孙思邈住在一起。

但没想到,药王也治不了卢照邻的病。

孙思邈在卢照邻的家中住了好长一段时间,一直在仔细观察他的病情,并且进行了悉心地救治,然而在尝试了多种方法以后,孙思邈只能够极其遗憾地表示自己对此病无能为力。为了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他将自己的毕生所学,都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卢照邻,希望卢照邻能够因为这份医术而少受一些痛苦。

卢照邻的病情渐渐恶化,他的两只脚都开始萎缩,一只手也变成残废,在身心两方面都遭受着巨大的痛苦。他遍查古籍,想要找到好的方法给自己治病,甚至还吃了丹药。

不久,唐高宗避暑九成宫,孙思邈伴驾同往。卢照邻独居养病,期间写下了《病梨树赋》,把自己比作那棵病梨树:

“尔其高才数仞,围仅盈尺,修干罕双,枯条每只,叶病多紫,花凋少白。夕鸟怨其巢危,秋蝉悲其翳窄。怯冲飚之摇落,忌炎景之临迫。既而地歇蒸雾,天收耀灵。西秦明月,东井流星。憔顇孤影,徘徊直形。状金茎之的的,疑石柱之亭亭。”

为了治病,卢照邻服食方士的玄明膏。恰好其父去世,卢照邻痛哭,丹药都呕了出来,以致病情加剧。后来,他又转到东龙门山客居,布衣素食,靠朋友接济维持生活。

再后来,卢照邻的病情日益恶化,到了脚不能伸直、一手不能活动的地步。他在《释疾文》序里说:

“余羸卧不起,行已十年,宛转匡床,婆娑小室。未攀偃蹇桂,一臂连蜷;不学邯郸步,两足铺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每至冬谢春归,暑阑秋至,云壑改色,烟郊变容,辄舆出户庭,悠然一望,覆焘虽广,嗟不容乎此生,亭育虽繁,恩已绝乎斯代。赋命如此,几何可凭?”

卢照邻的“风疾”,最有可能是我们现在知道的麻风病。

麻风病或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瘟疫,几乎与人类文明同步。古埃及已有麻风病人,在第四代法老王宫遗址内发现的陶罐上(公元前1411年—公元前1314年),有类似瘤型麻风“狮面”的刻绘。印度学者根据公元前1400年时的梵文纪典《吠陀》,认为麻风病在印度流行至少3000多年。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瓦片已有令麻风病人远离城市的法律条文。

中国有关麻风病的最早记载,是《战国策》中引用的殷商时期(公元前1066年)箕子漆身以避杀身之祸的史料。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11年)的记载大量增多,例如,有一个叫豫让的刺客,化装成麻风病人,行刺另一个诸侯国的国王。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麻风病症状和卢照邻的自述十分吻合。

麻风病困扰了人类3000多年,人类与麻风病的斗争也持续了3000多年。现代医学揭示了麻风病的机理: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极为慢性且传染性较低的疾病。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初,砜类药物治疗麻风病被证明有效后,化学治疗时代来临,麻风病人不再束手等待死亡。

但麻风病人仍然难为社会所接受。1954年,法国慈善家佛勒豪在巴黎发起建立“国际麻风节”,呼吁人们宽容对待麻风病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由,鼓励和帮助他们得到与其他病人一样的治疗和生活。此后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就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

时至今日,麻风病在医学上已“不足为患”。多种药物联合化疗能够在6—12个月内完全治愈麻风病,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避免任何残疾的发生,已经彻底治愈的麻风病患者完全没有传染性。治愈病例不断增多,加上防治措施的普及,在世界范围内消灭麻风病指日可待。尽管如此,人们对麻风病的认识似乎并没有跟上现代医学的步伐。

战胜纠缠人类3000多年的麻风病可以靠科学,那消除社会对麻风病人的恐惧和歧视该靠什么呢?

1350年前的卢照邻,知道自己的病已经没有办法医治,就在具茨山下买几十亩田地,引颍水环绕住宅,又事先为自己造好坟墓,他就睡在墓中。

(二)

卢照邻现存诗作中,以“染疾”为界可以明显的分为两个时期:前期诗人壮志凌云,才华横溢,作品格调相对高昂,感情奔放;后期诗人为“风疾”所折磨,痛不欲生,处境困危,诗歌境界幽寂,风格趋向悲凉、凄苦。

卢照邻早年在任邓王府典签期间出使西北,亲临塞外,耳目所及、心有所感,曾经沿用乐府旧题,写下一些颇具刚健之气的边塞之作,情真意切,很能反映他当时的满腹才情及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诗歌感情基调激昂慷慨。

其中,《刘生》、《紫骝马》和《战城南》最具代表性。这些边塞诗几乎成了卢照邻人生前期的代表作。他的诗句“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赋予士兵、战马、将军英勇无畏的流血牺牲精神,感情激昂慷慨,表明诗人早岁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地道巴陵北,天山弱水东。相看万馀里,共倚一征蓬。零雨悲王粲,清樽别孔融。徘徊闻夜鹤,怅望待秋鸿。骨肉胡秦外,风尘关塞中。唯馀剑锋在,耿耿气成虹。”

卢照邻的这首《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是在任邓王府典签期间,奉邓王之使命西行塞外,和南下的孟利贞学士离别而作。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卢照邻奉命调任益州新都尉,即将离开长安之时,适逢因编撰《瑶山玉彩》五百卷有功而累转着作郎加弘文馆学士的友人孟利贞游江南,于是创作该诗赠予好友。

友人孟学士将要南下湖湘,此行可能经过狭窄陡峭的长江三峡,而自己则要西出塞外,与友人天各一方,相距万里之遥,故不胜悲伤。

“零雨悲王粲”一句中的王粲是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这里代指王勃。唐人诗中用典,多喜用今人与前代名人同姓者比附,此即一例。这句是因王勃被贬斥而生悲伤借爱之情。“清樽别孔融”中的“孔融”是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这里当代指孟学士,以其才能、好客喜士与孔融相似而设喻。

两句用典,一以姓同而比,一以事类,都很贴切身份。“徘徊”两句是设想之辞,说自亡与孟学土分别后将会彻夜不眠,望眼欲穿,等待大雁把信捎来。

该诗送人而兼寓自已襟怀抱负,题旨就比一般单纯写送别的诗深刻,最后两句使全篇陡然一振,豪情洋溢,托兴深远,就更非一般小儿女态临歧沾襟、凄楚伤感之作可比了。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元日,当时卢照邻任满去官,寓居洛阳。摆脱官场,与家人团聚,又逢新春,卢照邻心情宁静而愉悦,于是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元日述怀》。首联说做官不得意,于是归隐家园;颔联回应题目,点出时间,欣欣然有喜意;颈、尾两联,一气流注,先写美妙之景,后抒欢悦之情。全诗构思新颖,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