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穿越遇李白 > 第70章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0章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有一天,元稹遇到崔双文的贴身丫鬟,趁机大吐苦水,同时表明自己心意。

他自己并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的人,又说自从遇见崔姑娘却没有获得她回应后,一直茶饭不思,觉也睡不好。如果走明媒正娶的路子,真担心自己在娶到她之前就死于相思病。

听完此言,丫鬟感动,还真充当起了红娘。她给元稹献了一计——写诗。

元稹写了,名为《春词》:

“深院无人草树光,娇莺不语趁阴藏。

等闲弄浮水花片,流出门前赚阮郎。”

他说:亲爱的姑娘你且看呐,庭院深深空无一人,盛夏流光在草木间闪闪烁烁,可爱的黄莺缄默不语,它正安安静地躲藏在树荫里。姑娘若有闲,姑娘若有情,不妨嬉戏玩弄流水中的落花,让它流出院门,将消息传给墙外等候的有情郎。

不管是本意的人间草木落花流水,还是延伸意的风花雪月郎情妾意,这都是一首散发春光的情诗,有期待,有挑逗,有引诱,好像在说:“来吧,来吧,相约花树下。”

崔双文一开始是拒绝的。

她不但高冷,作为传统礼教思想下的闺秀,她自然有“理所应当”的守规守距、自矜自持。但爱情的力量向来摧枯拉朽,艺术的魅力同样无法小觑。

崔双文文艺范,平日喜欢舞文弄墨,元稹那首《春词》也算投其所好,轻轻推开了她小清新的心灵窗扉……

心有所动,文字亦是柔软。她回了这么一首绝句:

“待月西窗下,迎风户半开。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显而易见,这算应允元稹所发出的邀请。借用欧阳修的话说就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在元稹看来,这一切,来得有点如梦如幻。不管怎样,哪怕天上下刀子,这约,他也要赴的。

天上当然不会下刀子。相反,月老也成人之美,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月亮。他爬树翻墙,来到西厢,与她同床共枕,鱼水行欢。

良辰美景,佳期如梦。花影婆娑,人心缱绻。

于他,这是曲线救国,抱得美人归。

于她,这是为爱勇敢、痴狂这么一回。

只要月色降临,两人缠绵在一起的时光好似桃花源,不论魏晋几何。这种“朝隐而入,暮隐而出”的偷偷摸摸的日子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她始终没有向自己母亲开口说这事,叫她怎么说呢?

温柔乡不是男人唯一的追求,元稹要去长安实现仕途理想。

根据唐代的举士制度,士之及第者还需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正式任命官职,所以元稹于贞元十六年(800年)再赴京应试。刚开始,两人还有诗信来往,崔双文还给元稹寄去玉环作为信物,以表自己的爱情坚心。但是,慢慢地,距离成为情感障碍,“渐行渐远渐无书”,他们各自踏上不同的生活轨道。

元稹自从赴京应试以后,以其文才卓着,被新任京兆尹韦夏卿所赏识,且与韦门子弟交游,从而得知韦夏卿之女韦丛尚未许配与人,于是意识到这是一个走门路、攀高枝的绝好机会。崔双文才貌双全,而且家中富有,但毕竟没有权势,这与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很大距离。

贞元十九年(803年)春,二十四岁的元稹中书判拔萃科第四等,授秘书省校书郎。与他一同考中的还有他一生的挚友白居易。

也是在这一年,二十五岁元稹娶京兆尹韦夏卿之幼女韦丛为妻,韦丛二十岁。

这桩婚姻有很大的政治成分,当时二十四岁的元稹科举落榜,但是韦夏卿很欣赏元稹的才华,相信他有大好前程,于是将小女儿许配给他,而元稹则是借这桩婚姻得到向上爬的机会。

在他们结婚当天,好友白居易还特意写了首诗来调侃元稹攀上了豪门,其中有这么两句:“既倾南国貌,遂坦东床腹。”透过这两句诗也能看出来韦丛的美丽和高贵。

不过两人在婚后却是恩爱百般,感情非常好。以韦丛的家庭背景,下嫁给元稹对于当时的元稹来说就好像天女下凡一样。她不仅贤惠端庄、通晓诗文,更重要的是出身富贵,却不好富贵,不慕虚荣。

当时正是元稹不得志的时候,过着清贫的生活,韦丛从大富人家来到这个清贫之家,却无怨无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关心和体贴丈夫,对于生活的贫瘠淡然处之。

元稹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政治上晋升的途径,却没想到韦丛是这样一个温柔的女子、体贴的娇妻。

婚后元稹忙着科试,家中的家务全是韦丛一人包办,而婚前她是大户人家的千金、父亲疼爱的小女儿,韦丛的贤惠淑良可想而知。

所以,元稹在数年以后,总还是会忍不住想起与他共度清贫岁月的结发妻子韦丛。

元稹、韦丛结婚不久,韦夏卿改任东都留守,赴洛阳上任。韦夏卿疼爱幼女,遂带上女儿女婿一起到洛阳。时元稹尚未发迹,在洛阳没有宅邸,就住到了岳父家。三年后,韦夏卿就去世了。

这样看来,元稹与韦丛结婚似乎也未给他的生活带来多大改善,终韦夏卿在世,元稹也只是个校书郎。韦夏卿除了在经济上能给他帮助外,仕途上似乎也帮不了他多少。

也许是受良心的谴责,也许是对初恋情人崔莺莺的难以忘怀,所以很多年以后,元稹以自己的初恋为原型,创作了传奇小说《莺莺传》。《莺莺传》里的张生其实就是元稹自己当年与崔莺莺的故事,张生为元稹自寓。

出身豪门的韦丛下嫁给元稹以后,面对着一贫如洗的家境,元稹曾写过这样一段文字:“(夫人)逮归于我,始知贫贱,食亦不饱,衣亦不温,然不悔于色,不戚于言。“

那么“不悔于色,不戚于言”的韦丛到底是怎么做的呢?在元稹所写的《悲遣怀其一》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他们的婚后生活的点滴,诗中有云:

“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冬天来的时候,细心的韦丛发现自己的丈夫依然穿的很单薄,换来换去,总是那么几件单衣服。

于是,她便把自己从娘家带来的好衣服拆了,给元稹缝补棉衣。没有吃的的时候,韦丛就去挖野菜。冬天没有烧的柴禾,韦丛就去捡老槐树上落下的树叶。

元稹自己都看不下去了,想要安慰她,却说不出口。而韦丛却反过来安慰元稹,给元稹说古人采薇的典故。她说自己也想效仿一下古人风雅的传统,所以一点也不觉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