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东方:崛起1522 > 第347章 讨论与思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老大。”张翰拱拱手,提示李子园听他讲话,然后说道:“粮价下跌乃是必然之势,对降低城镇居民生活成本意义重大,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拿出更多的钱来购买工业品,促进生产。”

“我们可以在其他方面对农户进行补偿:劳役或军役时,除了包吃,重劳动每月补贴7钱,轻劳动3至5钱;为他们对接相对简单的手工活儿,给不愿或无法出门的农民增收。”

“如此一来,勤劳肯干的两夫妻,在经营积累两年后,年收入有望突破30两,虽然比起熟练工人的家庭差些,但胜在自由。”

自由?李子园突然想起一句话,「虽然他们一无所有,但他们自由了」,这可真是昂贵呢!

张翰所谓的岁入30两需要确保没有大的灾害,这对于北方低积温地区来说尤为困难。虽然目前正处于一个相对温暖的时期,大范围降温还得二十年后,但谁又能说得准呢?某地区有个波动实在太正常了。

“另外,老大,植物园准备来年在温室外尝试采用‘稻鸭共生’的方式进行新型水稻的种植,若是能成,不仅粮食产量大增,还能供养大量的鸭子,届时谁羡慕谁还不一定呢!”

“哦?”李子园倒是忘了这一茬。

「稻鸭共生」模式古已有之,鸭子从小便在稻田里放养,随着水稻一起长大,永远处于吃不下水稻苗的状态,而其他杂草和昆虫则会被吃掉。如此共生,稻田便无需除草灭虫,连肥料都省了,还平白多了不少鸭子。

不然,真当富庶地区3石的水稻亩产是虚构的不成?(穷的地区鸭子难保)

顺便,如北望岛乃至于更冷的东北地区,一套保暖的鸭绒袄绝对是不错的选择,他们连现成的防水皮料都有了——鲑鱼皮。到时候说什么也得整出些羽绒服出来。

这样和谐的法子与华夏的发展理念一脉相承,只是某度搜索“稻田鸭”,首个词条就把这种养殖技术归为2003年从棒子国引进,实在气人!!

话说植物园温室里的杂交水稻历经7代更迭,早熟和抗寒的性状逐渐稳定,虽然口味差些,跟早稻更近,但好歹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若是想要后世美味的“北海道系”水稻,还得再从安东家引种培育,毕竟他现在整的压根儿不是后世的长生长期耐寒种。

若是此次户外种植成功,则李子园不只可以夯实在北望岛的根基,更能得到垦殖整个东北地区的能力。

不过高兴之余,李子园又隐隐有些担忧。

东北那旮旯,冬季严寒不提,夏季沼泽遍布,在不改造环境的情况下,普通的作物只能种在远离河湖的坡地,没有灌溉,靠天吃饭。有歌为证:“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对,就是大豆和高粱,不是玉米。

这里不得不再提一嘴,网上铺天盖地的“美洲高产作物玉米和红薯的引进使得明清人口大增”,巴拉巴拉...,但是直到建国初期,玉米的亩产量也就跟高粱差不多。

清末民国初,玉米红薯的种植面积也只有7%左右,产量占总产量的8%上下。其中,红薯贡献了1%的种植面积和2%的总产量。

但是,红薯生长期长,需要热量多,一年两熟的地只够长一季的红薯,若是缩短生长期,则产量下降。其2000斤的亩产看着不少,鲜红薯的热量只有大米的三分之一,晒干了刚好也只剩三分之一,不如种水稻。而且,这玩意儿刮油,在油水摄入严重不足的时期,把红薯当主食,那感觉可想而知,老一辈的可是有大把人再也不想吃红薯的。

刚才说的是好地,贫瘠的烂地就惨了,折谷几十公斤的亩产才是常态,例如1961年海南岛全岛红薯亩产36公斤(折谷),也不知道都种到了哪里。

再说玉米,后世我国的玉米平均亩产420公斤左右,也没比高粱强多少。且地球上大多数的玉米都作了饲料和工业原料,成为口粮的约15%—20%。在后世我国,进口+种植的玉米只有6.2%被人食用,基本上都是些后来培育的品种,因为早期品种真的不好吃。

那么为什么清末民国初玉米能占近6%的种植面积呢?明明高粱更耐旱耐贫瘠的!虽然它的籽粒容易被鸟偷食,籽粒成熟之后秸秆营养大跌,相对不那么适合当饲料罢了。

言归正传,若是让大明知道能在关外那么北的沼泽地里种植水稻,恐怕李子园偷偷摸摸的蚕食大业要提前暴露。

嘿!李子园摇了摇头,想那么多干嘛,明军四路围剿老努的时候,这么近也没见他们多轻松了。大不了以后想办法整些会迅速退化的种子,或者干脆更换成长生长期的品种,让植物园温室育秧卖苗给农户,顺便给植物园增加些收入。

想到这里,李子园正要开口说话,一个声音突然插了进来:“我倒觉得粮价保持不变更适合我们当前的状况。”

众人转头看去,却是主管渔业部的冯七水。他不等旁人询问,继续说道:“咱们这里从事各行业的收入都不低,只要踏实肯干就能赚不少钱,完全有能力在吃饱穿暖后购买各类商品。”

“北望岛气候寒冷,粮食生产原本便更多困难,成本更高,没必要与南边的粮价看齐。而且,额外的补贴平白加重财政负担,人少的时候还能勉强支撑,等人多了,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漏斗。”

“初来的移民会依惯性,寻求田产耕作,但所有人都能稳定有收入,唯独他们需要冒着风险,获得比别人少的收入,承担更多的兵役劳役,辛苦万分。”

“长此以往,只怕农户们回过味儿来,纷纷弃耕从工。更别说咱们这大部分的公务人员都来自有部分学识的工人。”

“七水言之有理,农民确实辛苦。”金三胖鼓着掌赞同道,“但做工人也并非全无风险。我们的工人也面临着失业的风险,万一哪天产品不受欢迎了,他们随时可能被辞退。或者竞争压力大,整座工厂都关门大吉。”

“而且,据我所知,许多工厂的生产环境可以算得上凶险,他们可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工作的!”

“但他们的风险配得上收益。”冯七水微笑着说。

现在出海捕鱼的收益可是相当地高,先前黄员外扬言加大采购力度,前途一片看好。但是,北望岛上鲑鱼的价格与粮价相差无几,若是粮价下跌,鲑鱼的价格势必会受到影响。

鲑鱼价格下跌并不会影响冯七水本人的收入,却会直接导致渔民收入降低,使渔民数量降低或增长乏力,最终影响到渔业部的权利和冯七水本人的权力,由不得他作壁上观。

李子园暂时没想那么多弯弯绕绕,不过他觉得众人所说都有道理,农工皆为根本,他不愿也不能厚此薄彼,此事当如何处理尚需时间思考。

不过,让他哭笑不得的是,好好一个年底分赃总结变成了对未来政策的探讨,着实让人始料未及。既然大家都这么有兴致,不如顺便对接下来的方向做一些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