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让你上吊,没让你重建大明 > 第660章 原来不管是文字可以倒装,时间也可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60章 原来不管是文字可以倒装,时间也可以

——“有差嗣奉旨(原文“上日”,这是“旨”的异体字)使殷商至大泥,移檄和兰,毋更为细人所误云,或谓和兰长技……”

(“等论死及戌”是上一页未完的句子,断句在“有差”)

(冒昧的猜测一下,他们许是不明白“上日”究竟是什么意思,索性这一句就不要了……反正看不懂……)

啥意思?

要引用资料,那就发原文,断章取义的事,咱不干

大白话翻译就是:

“以前啊,有华夏使臣到过大泥国,(这件事)被嫁接到荷兰头上,使得世人误会。

你要说(大明)和荷兰比谁的技术更先进,(我国超过荷兰的,指大明)也就是船和枪炮了,(我国)船长宽这么多……船身厚度就有五六寸,甲板厚达两尺。”

(古文,“旨”需要顶格。这叫“抬头”,还有“皇、圣、天”等,也是这个写法。)

看看——他们的“证据”,靠谱不?

八个字——“不懂装懂,移花接木。”

兴许是“懂”装“不懂”呢?

不如此黑华夏科技,如何证明西方的强大?

好吧,你移花接木就移花接木吧!

还给后面直接删除了好几页,然后加上这么一句——

“今所称红夷炮,即其制也。”

我尼玛……

有学古汉语的吗?或者有认识学古汉语之人的吗?

你遮住“世人皆知”的那一段,单独问前面的,看看是不是我翻译的这个意思!

然后再给他看下半段——保证脸色……会很精彩的!

为啥?

他自己要推翻了刚才的翻译呗!

被人家宣传的太深入人心了……

……

重点来了——“舶上以铁为网!”

这句话啥意思?

是外挂铁板,还是以铁为龙骨?

这一句的具体含义,至今没有公论。

这个“网”,究竟是字面意思——也就是舰体外层覆盖铁板……

还是按照文言文的惯例,是网络、脉络、筋骨的意思——也就是以钢铁为舰船龙骨……

若是综合明代船只,那恐怖的外观尺寸,这个“舶上以铁为网”……

就是铁质龙骨!

只有铁质龙骨,才恰恰能够与记载中宝船的庞大尺寸相应证!

因为只有钢铁制造的龙骨,才能将船造的这么大!

……

如果这个推断是真——那科技水平,就更加恐怖!

……

但是——

不管是哪个意思,根据这本书的记载,咱们不管它是以钢铁为龙骨,还是披挂钢铁……

明朝封舟的先进程度,都是能够直接碾压到了1860年左右的!

至于‘今所称红夷炮,即其制也’,更是引出了另一个问题——

红夷大炮究竟来自哪里?

红夷大炮是不是学习的西方技术?

是如何学习的西方技术?

现今铺天盖地的宣传,都是红夷大炮是以徐光启为首的西学派,学习自西方的先进技术。

这个说法,虽然成为了主流。

甚至,已经形成了公理。

然而,恰恰与现今发掘历史资料相悖!

根据对广东沿海县志的整理,得到了与今日主流学界不一样的结论:

今日对于红夷大炮的说法:是天启以后,以徐光启为首的西学派,引进的西方火炮。

注意这个时间点——天启继位以后。

然而,不管是明代县志记载,还是澳门火炮厂西方人自己的记录,都恰恰是另外一种说辞——

万历中期,红夷大炮已经出现在沿海。

在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福建地方火器制造部门,造出了一批单门重达3580斤的红夷大炮。

不是一门,而是一个批次,具体数量未知。

上来就制造3580斤红夷大炮……

并且铸造后是能够使用的……

很显然,这个技术,早在1603年——就早已成熟。

最起码,经验积累到了能够直接铸造三千斤火炮的级别。

也就是说,红夷大炮出现的具体的时间点,还要朝前推!

因为实验室里的东西再牛逼,总是要一点点积累经验的。

没有国家能够直接造核武器吧?

天启在位是1621——1627年。

总不能……

早在20年前……

福建那边的工匠们集体穿越了,拿着二十年后的技术,去二十年前制造武器?

……

那么,在徐光启“引进”红夷大炮之前,红夷大炮有没有普及开呢?

有!

天启元年,广东雷州府海康县。

区区一座县城,城头千斤以上红夷大炮,多达二十多门!

同期,肇庆府阳江县,知县给天启的奏章中,一样出现了千斤以上红夷大炮,也是一座县城,就多达二十多门!

这两件记载,《熹宗实录》还没删掉。

估计是“删史”工作量太庞大了,张廷玉看不过来,才得以保留了下来。

而徐光启最早建议引入红夷大炮,是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

…………

反过来谈谈明朝匠人制度——每半年,轮戍京师诸火器局。

在这样的情况下:

早已出现在华夏大地上,最低也有20年的武器,京师竟然不知?

这就又有两个推断:

其一:明朝皇帝已经完全被官僚集团架空,丧失了对地方的一切权利!

其二:历史书在撒谎!

……

天启帝继位以后,徐光启信誓旦旦去澳门火炮厂,购买红夷大炮……

恰恰,澳门第一任总督佛朗西斯科·马斯卡雷尼亚斯,在天启三年,和广东地方造炮工匠,签订了一份博卡罗(卜加劳)铸造厂,雇佣明朝人造炮的合同。

上面文字是合同,下方配图是万历34年成书的《兵录》,绘制的正是红夷大炮

根据这份合同,澳门所产的铁质火炮,都由明朝匠人亲手制造。

并且,明人特意要求,葡萄牙人不得偷学他们的造炮技术!

然后呢?

澳门生产的火炮,反过来畅销欧洲诸国!

后世西方能够找到的这时期钢铁质地红夷火炮,大都来自澳门博卡罗铸造厂。

(最后钢炮技术还是没保住,传到欧洲后,博卡罗铸炮厂就开始走了下坡路。)

(钢炮技术前面有说过,大体上发源于朱厚照时期。)

这份合同,保存了下来。

历史博士吴志良,有一本书叫做《早期澳门史论》,里面不但收录了这份合同全文,还考证出另一个事情——

他在《澳门博卡罗铸炮场之始终》、《一个以华人充任大使的葡萄牙使团》,都用中外史料,还原出了一个可怕的事实:

所谓的欧洲先进技术,主要铸造人,竟然是明朝人……

所谓的徐光启引入“葡萄牙帮助大明造炮师团”,竟然是以明朝人为主导的诈骗行为……

牛逼克拉斯!

徐光启引进葡萄牙火炮——竟然是拿明人自己的技术,忽悠朱家皇帝!

按照吴志良博士的论证,所谓红夷大炮的出现年代,最低应该在万历前期。

来自哪里呢?

南洋!

那么南洋的火炮又来自哪里呢?

不说当时,就算是现代——南洋一带,是广东、福建人的天下……

不管它来自哪里——绝不可能是徐光启引入!

因为——成书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的《兵录》,竟然清晰的记载着红夷大炮。

稀奇不?

……

后人拿着前人的东西,装先进……

牛逼克拉斯!

ps:这几天脑袋都不在线,今儿试试三更。

下一章在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