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让你上吊,没让你重建大明 > 第924章 大明长城——不过黄土一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24章 大明长城——不过黄土一捧

土木堡城外。

昔日的青砖外裹,内里夯土的关墙,已经斑驳。

脱落的青砖,散落一地,大都已经破碎。

朱由检站在一处相对完好的土墙上,眺望远方。

他知道,脚下的这条苍茫的黄土边墙,起源于成化年间。

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前期执政的对外用兵政策,尽数被废弃。

景泰一朝,大明王朝再次恢复了仁宣之时的弃边政策。

甚至,做的更绝。

若说高大上的理由,遍及史书。

什么对外用兵失利……

什么耗费太甚……

什么太祖、成祖定下的“对外”政策,不能奏效,无法抵御鞑虏侵犯……

历经数百年的完善,甭管是冠冕堂皇的理由,还是一系列证据,都已经“制造”的水泼不进。

至于真正的理由——谁敢说?

就算后世那个傻逼作者,自己掏电费来还原,都还有数之不尽的小黑子呢!

翻开他的评分区看看,恶意差评数之不尽……

万幸,他的坚持,吸引了一大群真正心向国家之人,在这些善良正直之人的支持下,勉强维持了9.0分。

这还是在国家控制教育的情况下!

更何况在大明呢!

不黑这个政策,人家怎么挣钱?

真正的理由只有一个——利益!

华夏对外贸易,也就是丝绸之路,有水陆两条。

这两条丝路,哪怕是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依旧是世界上最赚钱的商路。

华夏作为两条丝路的起始国、制造国……

多少利益集团,掺杂其中!

多少贸易利润既得者,在这里面,扮演了种种角色!

朱元璋、朱棣也好,朱祁镇、朱见深也罢,朱厚照、朱厚熜也行,甭管是朱翊钧,亦或是朱由校、朱由检哥俩……

他们对外用兵的政策,首先损害的就是某群人的利益!

华夏无数先贤前仆后继的开凿,这两条丝路,获利何止金山银山?

经过元朝统治,士绅早已与两条丝路绑在了一起。

朱家人想要掌握边关,损害的就是丝路上这些人的利益!

不管是漫长的北方边关陆上防线,亦或是沿海的海上防线,大头早已落入人家手中!

封建时代的资本,与官场、与豪绅,与文人,就是一体!

在大明内部,他们就是官场主流,就是官场大势!

面对这么大的利益,这些人会怎么做,已经不需要点明了……

若是用后世的话——横贯整个明朝的一系列涉外战争——这就叫做走私与反走私。

这是本质!

不管史书编的如何正气凛然,刨根究底,不过“利益”二字!

利益的驱使下,会如何做,是否还会保留一丝良心……

你们说,没有制约,良心会存在吗?

说一件我自己经历的事——

我之前在广东开小超市的时候,前后换过上百种食用油,平民价位内,我竟然没有找到不含转基因原料的。

至于浸泡出油法……

呵呵~~

人家还是大牌子……

……

都是利益。

……

这还是法律社会啊!

在明朝这个资本就等于法律的时代,他们会怎么做?

而这——正是明朝一系列战争的本质。

……

“唉!”

朱由检遥望斑驳城墙,看着脚下那坍塌处处的昔日雄关,低声叹息。

明长城遗迹,看清楚了吗,全是夯土建筑

后世提起长城,就会有人立刻激动的尿了,开始顺嘴喷粪。

说什么——

明朝修建长城,才能抵御外辱……

我大清武功盖世,绝不修建一丝一毫的长城!

嗯~~

“我大清”武功不但无敌第一宇宙、第二宇宙也绝无敌手,也盖压第三宇宙……

他们绝对不会提起——就算不包括长达2600余里的柳条边长城!

清朝修建的长城总里数为——多里!

你没看错,长达近一万三千里!

从新疆,一直修建到了山东境内!

是的!

一直修到了山东境内!

甚至,就连河南、安徽、江苏……

这样的内陆省,也修了一条又一条!

这张图只有内陆部分,不包括传统长城、以及新疆部分。山东的那一段,南线起始于青岛黄岛区

无敌的“我圣清”,不过两百七十多年的统治,单单花费在修长城上的时间,就高达260余年!

比文化大灭绝都还多了整整十年!

直到同治12年后,才停止了大规模的修建。

嗯!

我大清从来没有修了一丝一毫的长城……

这些都是鬼下令修的!

嗯!

只有明朝这个对外软弱无能的汉人王朝,才会修建长城!

吹得……

不,舔的真好!

“我圣清”拉屎的速度,都赶不上他们舔的速度!

清代长城的规模之大,地域跨度之大,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属于空前绝后的。

在梵蒂冈罗马教廷博物馆东亚特藏部的一幅《中国长城图》,就是传教士白晋等人,在康熙四十七年,打败了葛二蛋之后,奉命绘制的。

这幅图曾在北京展览,现存梵蒂冈

3.35米的巨型绘图上,绘制大小镇堡183座,并标上名称、道里远近。

并且沿途河流走向、山岭分布分明。

在扼要之地还附注简短附注,附注约有七八十条之多。

清人王安定《湘军记》卷十六《平捻军篇》:

“清长城之筑,盖三晋、燕、齐以至秦筑长城,限胡骑之御敌方略之延用。”

这可是清朝人自己的记载!

这样的记述,要多少,有多少!

曾国藩:“及议从新河西筑墙,接潍河东,以达于海。”

江地先生:“东捻军和西捻军,最后都失败于该死的河墙战法上。”

1984年,还挖掘出了山西布政使、提督陈湜,在同治七年命人雕刻的《修长墙碑记》!

……

朱由检的脚尖,踢了踢脚下的土黄夯土。

碎末,随风远去……

明朝的长城,起源于土木堡之后。

在此之前,明朝只修边城,几乎从不修建长城!

边城,是屯军的。

屯军,是为了对外开战的!

而长城——更多的却是防御……

景泰年间,是饕餮的二次盛宴。

弃守边关,成了朝堂共识。

自此,“套虏”走上历史舞台。

也就是占据了河套等地的蒙古鞑虏。

说白了,就是准备南下打草谷的先锋!

一收一攻,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对态势,将某个群体的嘴脸,刻画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