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督公,是朱万化。”

随从上前,低声道:

“若是待会起了冲突,可要小的出面保下他?”

朱万化爷俩,是陛下早有命令,要保下的人。

更何况,听到陛下逃出京师,朱大典早就投靠了陛下,是陛下严令下,他才继续呆在弘光朝的。

“不用!

史可法不会责罚朱万化的。”

褚宪章摆手,他看的很清楚:

“朱大典是主战派要员,史可法若是连朱万化也容不下,他就不可能坐稳了督师之位!”

褚宪章说的很是确信。

史可法虽然为人优柔寡断,但是,这人的风骨还是有的。

朱万化骂的事,又都是事实。

史可法要是连这点容人之量都没有,又岂能成为东林领袖。

东林所为,可是比这恶心多了!

史可法连东林都能忍,还能甘之如饴成为东林的领军人物。

他要是容不下朱万化的言语冒犯,也不会坐稳这个位置了。

明末啊,除了那群人,遍地都是能臣!

朱大典就是一个能臣。

此人虽然是文臣,却素来知兵,更是能征善战。

天启五年,朱大典任福建按察副使,打得红毛鬼子怀疑人生。

当然,明朝时期,西洋鬼子就是刷经验的副本。

我大明随便派个人,就能打得西洋鬼子哭爹喊娘。

地道的伦敦腔,连偷猪泄愤这事,都干得出来。

打红毛——这是显示不出朱大典能力的。

(别拿“我圣清”来糟践人,“我圣清”那是什么玩意儿?)

崇祯五年,孔有德等在登莱发起叛乱。

各部均被攻破,叛军一时气焰无两。

朱大典临危受命,带军反击叛军,先斩叛将陈有时,再杀贼帅李九成。

大胜!

然而,就因为朱大典的这个大胜,让他走向了某群人的对立面。

从此,成了某群人必须要除掉的目标!

崇祯八年,农民军攻破凤阳,挖了大明祖坟。

朱大典再次临危受命,总督漕运,兼巡抚庐、凤、淮、扬四府。

然而,人家要大明亡,纵然能臣又如何?

咦?

不对?!

这家伙不是在登莱之变时,坏了我们好事的那个么!

兄弟们,黑他!

于是,朱大典悲剧了……

其后,朝野攻讦朱大典,说他“坐失州县”、“平贼逾期”……

导致朱大典一再被贬官。

然而,崇祯皇帝还是能看清一些事的,虽然朱大典的官职一降再降,实权却步步高升。

崇祯十四年,朱大典总督江北及河南湖广军务,仍坐镇凤阳。

然而,给事中方士亮、御史郑昆贞,说朱大典“不能持廉”。

这两人,都是东林、复社中人的新生骨干。

有人领了头,东林、复社自然紧跟上,朝野群起攻击!

最终,崇祯妥协,致使朱大典被罢官。

其实,细究攻击朱大典的这两人,就知道朱大典被罢官的真相了——

方士亮是徽州人,本就是江南豪绅集团的来源地之一。

郑昆贞就是黔兵案时的应天巡按。

也是为徽人力辩无罪的众人之一。

徽州人悍然杀死马士英调动800黔兵,地方乡绅杀保家卫国军卒——却仅有一人被判监斩侯,也就是死缓。

人家的能量有多大,就可以看得到了。

朱大典素来跟东林党人有仇,自然饱受攻击。

就算到了南明,也不例外。

甚至,就连朱大典抗清而死之后,依旧遭受污蔑。

实际上,主战派的那些人,只要不是东林、复社中那张黑手的出身,谁没被污蔑?

朱大典被污蔑为贪腐,还信誓旦旦的说他花钱向马士英、阮大钺买官。

浑然不顾,就在崇祯十六年,浙江东阳许都“聚众叛乱”。

次年正月,“叛乱大军”围金华。

此时,朱大典的儿子朱万化,亲自出城,解了金华之围。

金华知县徐调元(东林骨干),查许都所部花名册,结果发现有个叫万化的名字。

于是,这家伙就说是大典“纵子交贼”!

东林出身的巡按左某人,据此上奏。

(左光先,东林大佬左光斗之弟,许都叛乱的最终得益者。)

东林大佬都下场了,徒子徒孙还不要一拥而上啊!

沃日!

在这些人的攻击下,导致朱大典惨被抄家!

而最后,平定许都叛乱的美名,成功落到左光先头上。

史称:崇祯十六年,“平许都乱。执许都浦江,不受其降,诛之”。

实际上许都叛乱,是一件很值得说道的事情。

这件事,将大部分东林、复社中人的无耻,展现的淋漓尽致!

许都是东阳县大族出身。

当时与案件有牵连的三方,除了朱万化外,都是东林、复社出身。

就算许都自己,也是官三代。

许都祖父,曾经是南京兵部尚书。

许都本身又是几社重要成员,跟复社也走的很近。

他的老师何刚,更是复社大佬。

更何况,几社、复社双重身份的大佬陈子龙(何刚挚友),更是赏识许都。

因此,许都本质上——算得上是故旧满朝野的。

然而——正如前面我说的那样,这东林、复社,遇到了皇权,那就抱成了团。

但凡内部有了三瓜俩枣,就要生死互斗了!

大约崇祯十六年,国事越发艰难,崇祯就允许地方义士组建团练。

(原名叫“义社”。

当然,跟清后期,由地主豪强组成的团练,还是不一样的。)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许都拉起了队伍。

然而,当时的东阳知县姚孙棐(fei),却起了歪心。

明末的官场,尤其是江南官场,早就被东林、复社把控。

姚孙棐同样是豪门出身,出身自桐城的他,本身就是权力网的脉络。

这些豪门,彼此联姻,制造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关系网。

而东林、复社……

不过是这张网上面的一个区域罢了!

姚孙棐见到许都组建团练,就立刻派人前去索贿。

索要多少钱呢?

——“一万金!”

按照双方的身份背景,以及为了这件事,而出动的人脉来说,最少都是一万两黄金……

只可惜,这里究竟是一万两黄金,还是一万两白银,已经无法考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