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其他类型 > 鬼灯夜照上四卷 > 第12章 神道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十二章 神道碑

师爷这人,虽然被人叫做师爷,年龄可能也就三十多岁,不知道看了多少古籍,对中国历史简直可以用精通来评价,要知道,这些历史,因为太偏的缘故,基本不可能出现在历史书中。一些当地知晓这部分历史的人,也仅是在文化的范畴内了解,像他这样能把大致年代,整个历史进程说全的还真是少见。

“真是个好东西!”看着神道碑,我赞叹了一句。

顺子听完,用手抚摸起神道碑,“这玩意,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世界上只有一位高昌昭武王麴嘉,也就是说,这个神道碑只此一份,没法如假包换,也没法假一赔十。”

我点点头,这块神道碑应该是属于文物中独一份的存在,其价值自然不言而喻了。

我返回墓室后,想让玉晴明也过来瞅瞅这件宝贝,没等我走到玉晴明身边,只听身后“砰”的一声,像是发生了地震一样,我被吓了一跳。头顶上还掉下来不少土。

我抓了抓头发,本想拍拍头顶的土,妈的,发现头发摸起来就跟被胶水粘过一样。这才进来不到两天,头发竟然油成这样了。

我用踢了玉晴明一脚。

“日本人来了!”玉晴明大喊一声。

真是夜有所梦,各有所梦的内容。这玉晴明还在梦里抗上日了。

为了弄清楚刚才的声音是什么,我再次返回。

只见师爷洋洋得意地勾搭着家豪的肩膀,“好家伙,这一下算是精准爆破了。”

师爷和家豪这两个憨批竟然把那个神道碑炸的四分五裂。我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

顺子,则是一脸震惊地看着被炸裂的神道碑。估计他和我一样,觉得太可惜了。

“收拾东西,准备出发。”没等我们震惊完毕,家豪发话了。

家豪那边似乎很快就跟其他人商议完毕了,巴特让大家抓紧收拾东西。

等我们收拾好东西后,巴特和刘宁也把碎裂的神道碑清理的差不多了,看着完好无缺地神道碑此刻变成了碎石块被随意扔在一旁,我还是没忍住说了句,“唉,真可惜。”

“万物皆可爱,唯有价者最无趣,这有什么可惜的,不过是古人雕刻了石头,现在又变成了石头。要怪,就怪这神道碑太大,挡住了去路。”师爷拍拍我的肩膀,安慰我说。

我心想这他娘的明明就是你炸的,现在说的这么波澜不惊。还有,要是师爷真不爱钱,也不可能干这一行啊。

“出发!”巴特喊了一声。

众人收拾行李,一个接一个走进刚才还是被神道碑堵住的甬道。

进入甬道后,我发现和此前那个将军墓相比,这个甬道看着就气派多了。甬道里面挺宽,宽度超过两米,两侧的墙壁都是用青石砖堆砌而成,顶部东西起券,形成砖拱的形状。

这种结构,在甬道最顶端受到压力时,可以很好的把力传导到两边的墓墙上,坚固无比。赵州桥,也是采用了类似的原理进行设计。

总体上看,甬道还是非常的完整,整体变形也非常小,这个墓能保存的这么好,实属难得。

顺子好奇心比我要重,边走边用探照灯照射四周。

走出一会之后,打头的巴特率先停了下来。

“怎么了?”家豪问道。

我心想不会是又遇到什么幺蛾子了吧。

巴特用探照灯打向正前方,隐约看到前面的甬道似乎已经到了尽头,“有一堵封墙。”

我们向前又走了几步,用探照灯看得更清楚了。

前方不远处,确实是被一堵墙挡住了去路。

“王墓就是不一样,这安保设施的水平都要高出不少,你看,两边还有五星级保安呢。”

听顺子这么一说,我仔细一看,封墙的边上,也就是靠近封墙的甬道两侧,各有一个石人,石人的高度看着应该在两米左右,顺子口中的五星级保安应该就是这玩意了。

众人赶紧走到封墙边上,大家看了看这些石人像,看了一会后,大家也没了兴趣。

“这东西干嘛用的?”顺子被这石人像勾起了兴趣,顺子求知欲挺强。

这玩意,我还真知道。我就跟顺子解释了一下。

这石人像的学名应该是石翁仲,有文官和武官之分。相当于是给墓主人守墓的石人。我们身边的两尊石翁仲,左边的石人像手里拿着笏牌,也就是持简者,是文官。右边则是手中持剑,对应武将。这玩意,从秦始皇时期就出现了。

听我讲的头头是道,师爷也给我们科普了一下我们不知道的内容。

据记载,秦始皇嬴政刚刚完成统一大业后,在甘肃省临洮发现了个头非常高大的人,足有五丈多高,足迹就有六尺长。这明显是属于夸大了。秦始皇根据这个高大的人,用铜铸造了大铜人,叫做翁仲、君何。秦始皇死后把这东西放在墓中当做守墓人,后来被历朝历代模仿,一直延续至清末。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师爷说完,还悠悠念了句诗。

我们看了看这玩意,时间一长,也觉得没意思了。

众人最后的注意力还是落在了那堵封墙上。这堵墙,目前就是我们前进的最大障碍。

家豪等人简单的商量了一下,杠子从包里取出一个螺旋形的铲子。这个铲子像是改良过一样,我确实没见过类似的铲子。这个铲子头是锥形,铲身则是直径逐渐变化的螺旋状,铲把跟铲身成九十度,也就是垂直与铲身。

看着杠子拿出这么个玩意,我和顺子也止不住好奇,“这东西怎么用,还是第一次见。”

杠子一瘸一拐的靠到这堵墙跟前,歪着脖子弯下身去。

杠子把螺旋铲放置在砖缝处,用锤子三两下就把铲尖打了进去,杠子抓住铲把开始旋转,这动作就跟摇拖拉机的档把一样。随着杠子不断转动铲把,铲身就跟螺丝刀一样钻入砖缝,越钻越深。

过了一会,杠子把铲头拔了出来,转而拿起撬棍,猛击砖缝旁边的砖,砖块一下就被打到墙后,露出一个砖孔。

“乖乖,果然高手在民间。”顺子不由得感慨道。

相比于师爷这个炸弹狂人,这种方法确实要文明的多,对文物的破坏性也要更小。

接下来,在众人合力下,很快就打出了可以供人通过的一个墙洞,等一切完成,杠子擦擦额头的汗水,冲我看了两眼。

我心说,我一直以为杠子会说点什么,杠子本来不会说话,和我能说个锤子啊。

巴特很默契地钻进墙洞,等巴特过去后,大家一个接一个依次通过这堵墙上的墙洞。

等我们钻到这堵封墙背后,空间似乎更大了。

家豪从包里取出两根冷焰火点燃后高高抛了出去,看到面前的场景,我彻底被震撼到说不出话来了。

在我们面前十米的地方,出现了一座门。

这个门挺像现代四合院门的样式,门面分成四扇,扇面上雕刻了一些石兽的图案,门上的挑檐,向外挑出一米五左右,檐下是门梁,有比较精美的斗拱设计,梁下搭着四根石柱。

门后不远处,竟然是一座小山,小山上开凿了几十个密密麻麻的佛窟。

每一个佛窟里,都有一个坐着或者站立的佛像,佛像看着也是直接在黄土上雕琢而成,几乎未经任何风化侵蚀,如此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即便是在博物馆里,也很少能看到这种品相的佛像。小山最中间,开了一扇拱形门。

我很好奇,这个佛窟的顶部为什么不会坍塌。我打着探照灯看了看顶部,就看到这个巨大的空间内,搭载了密密麻麻的木柱和木梁,一根接一根的搭接,竟然把这个空间整体顶了起来,同时也约束了上方土体在横向上产生的荷载。

“这麴嘉真是混蛋,把那么多青石砖运进大漠深处就算了,还搞了这么多劳民伤财的东西出来。”这个墓的大小,已经完全超乎了我的想象,这种规模的墓,本就不应该出现在这种地方。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世人说,君王死社稷,到最后,不都是老百姓挨刀吗?”顺子叹道。

突然间,我觉得师爷炸神道碑的行为,也没啥可惜的。这个墓主人,实属可恶。

开凿了一个个佛窟的小山,向东西方向延伸,横跨三十多米,因为跨度太大,即使工程量如此巨大,修建工艺如此精湛,山头两侧还是可以看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塌方,很多的佛窟都被掩埋在了黄土之下。

在冷焰火的光芒之下,眼前的场景,被渲染出梦幻般的感觉,似乎与现实脱离开来了。

巴特走上前去,想用力推开挡在我们面前的那扇山。石门却纹丝不动,后来在我们使用撬棍合力推动之下,石门才被打开。

石门背后,延伸出一条路来,这条路是一行台阶组成的,呈向上的坡度,一直延伸到小山上的拱门处。

我们继续向前走,随着我们离那些佛窟越来越近,一些佛像在探照灯下也看的越发清晰。从佛像上看,当时雕琢这些佛像的工匠,技艺非常精湛,佛像整体上比较圆润,和唐朝的佛像很像。有一些佛窟里,还用一些颜料绘出一些佛教图案,如梦如幻。

等我们走进拱门后,又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大殿。这个大殿,是在这座小山里面开凿出来的,但是,大殿又做了大量的改造。

大殿中央是一座佛像,佛像背后是另一个拱门。由于距离太远,我无法看清佛像的面容。

大殿四周,都用柱子进行了搭建,这个房间,整体上呈现圆形。柱上方,用密密麻麻的木质桁架搭建了顶出来。顶上,一个个拱形构件相互交错,形成了巨大的藻井。藻井上的图案,整体上被修饰成菱形的形状,每一块图案,都是由叶片状的图案堆叠成卷草纹,从活动的探照灯灯光下看去,整个藻井,就像是活了一样,泛着波浪。用来绘制这些卷草纹的手法也很有考究,颜色深浅不一,整体上的统一和局部的明暗交错形成鲜明对比。这绝对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大手笔了。

“这个顶,应该值不少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