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回到明朝当暴君 > 第319章 这么便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朱弘栋发现这些船坞破败情况各不相同,靠南的七个船坞破败的最为厉害,靠近北面的几个船坞要稍微好一些,再往北跨过秦淮河,则出现了还在维持运作的船坞。

朱弘栋问旁边的黄宗羲。

“为何同是船坞,境遇如此不同?”

黄宗羲指着最南边的七个船坞说道。

“最南侧的七个船坞属于宝船厂,当初负责打造下西洋的宝船。”

“只不过仁庙下达命令“罢西洋取宝船”,所以宝船厂那时候就已经废弃了,距今已经二百二十余年。”

朱弘栋知道,黄宗羲口中的仁庙,其实是指明仁宗朱高炽,是文人对本朝前代皇帝的另外一种称呼。

“北侧的六个船坞,则是属于龙江造船厂,龙江造船厂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年间,当时叫做都船厂,是南宋初年建造的。”

“龙江造船厂一直维持到嘉靖年间,后来因为禁海之事,逐渐衰败下去,距今有九十余年。”

“再往北,秦淮河北侧的几个造船厂,则多数打造楼船、沙船等式样,所以有些一直维持到现在。”

朱弘栋大致听明白了,应天府的船厂多数都是官营的,受政治的影响非常巨大。

往往皇帝一道旨意,一个船厂就会彻底衰败下去,只有少数还残留着实际用途的船厂,才苟延残喘至今。

“这些船厂以前的匠人呢?”

“大多数都已经变成农民了,如今恐怕早已经不知战船为何物了。”

因为明朝的匠户制度,而这些船厂又是官营的,船厂中匠人们只能随着船厂兴灭,一旦船厂衰败了,这些匠人们无法脱离官府的束缚,只能跟着衰败下去,完全无法将手艺传承下去,只能被锁定在衰败的船厂中,跟着一起腐朽。

朱弘栋微微叹息,这种制度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多少精妙的技术就是因为这种原因出现断档,完全无法传承下来。

“如果本王要重建船厂,该如何着手?”

“世子殿下,如果您想要重建船厂,恐怕需要先招纳足够的船匠才行。”

“至于后面的备料备材等事,船匠们自然会张罗,无非多拨付一些银钱就是了。”

朱弘栋再次看了一眼那你长长的一排积满了雨水,早已经废弃多年的船坞,抬脚走向还在维持着运行的船厂。

朱弘栋来到船厂里的时候,船厂里面的人早已被惊动,一大群人呼啦啦涌出船厂,跪在地上迎接朱弘栋的到来。

朱弘栋抬头看看一直阴沉着,始终飘着淋漓细雨的天空,问了一句。

“太冲,这梅雨季节要持续到什么时候啊?”

“一般梅雨要下一个半月,差不多四十五天左右。”

朱弘栋默默计算一下,他刚刚到达义乌的时候,梅雨刚开始下,他连续打完了义乌、绍兴、杭州这几个战役,随后又千里奔袭光复了应天府。

总共算下来,花了将近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是说再过半个月左右,头顶上的阴云就要上去了。

朱弘栋感觉稍稍好过一点,这个梅雨季节对新军的战力影响实在太大了,如果说新军的战力有一百分的话,那么在梅雨季节之下,最多只能发挥出四十分。

朱弘栋低下头,看到跪了一地的船厂老板和伙计,便说道。

“都起来吧,本王前来参观一下,看看造船厂是如何运作的。”

一群人战战兢兢的站起身来,

跟在朱弘栋身后走进船厂。

朱弘栋非常好奇地来到船厂里,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古代木质船舶的建造。

朱弘栋发现此时船舱里正在建造三艘船,其中有两艘只有一二十米长的小船,就直接放在长江边的滩涂上建造。

另外一艘大船差不多有七八丈长,一丈多宽,正放在一个靠近江边的干船坞里建造。

朱弘栋围着滩涂上的两艘小船转了一圈,发现古时候造船,先是铺设船底的龙骨,然后安装船肋,在肋骨中间放好水密隔舱,然后再一层层向上建造。

在这两艘小船周围,除了大量已经加工好或者正准备加工的木料之外,还有不少麻、灰、油、绳、竹、草之类的东西。

朱弘栋比较好奇木船如何进行密封的,他凑近仔细看了一下,发现木板的缝隙之间另有填补的材料,朱弘栋随手指着那缝隙问道。

“你们如何进行密封的?”

其中一个管事模样的家伙,赶紧上前一步,弯着腰,非常恭敬的回答道。

“启禀王爷,咱们都是用铜油和灰泥、黄土、石膏搅拌在一起,调好之后,抹进缝隙,只要干了之后自然就不怕水不漏水了。如果是大的缝隙,里面还会塞一些麻。”

“等整艘船造好之后,还需要在船身上全部用油刷上一遍,有些地方还会加上沥青。”

朱弘栋指着最小的一艘船问道。

“这艘船造价多少?”

朱弘动手指的是一艘十米左右的小型帆船,船上只有一根长长的桅杆,有几根船桨,并且船只尾部有一根橹。

“启禀王爷,这是安庆式样的哨船,造价八两白银。”

朱弘栋微微一愣,他没想到这条十米来长的小帆船,居然只值八两白银。

再一比较自己手中刚刚搜刮到的八千万两白银,就能明白那是多么庞大的一笔财富。

如果要把这些白银全都换成船只的话,面前这种小船可以买上一千万艘。

朱弘栋估计自己可能是王爷当得久了,压根体会不到民间辛苦,压根儿对普通的物价没有准确的概念。

朱弘栋指了指身后船坞里的那条大船。

“这个大船造价几何?”

“启禀王爷,那是大黄船,造价三十两。”

朱弘栋看着这条长将近三十米的双桅木船,感觉有些不会了。

没想到船舶的造价居然如此低廉,或者说在他的概念中,明显把白银在这个时代的购买力低估了。

朱弘栋参观完造船厂,一路向外走,吩咐黄宗羲。

“太冲,你在应天府好好找找,务必为本王找到几个造船的大匠,最好是能够造海船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