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唐之征战天下 > 第三十六章 胜利之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武德元年,正月二十三,睛。

洛阳之战的最终结果是李唐大胜,太子李世民一战灭一国降一国,中原大地终于平静下来。

虽然夏军被左将军徐元朗带走了五万余人,但他一没领地,二没粮草,只能沿黄河东退,掀不起多大的风浪,反而给提前东归赵匡胤增加了一个强大的对手。

李世民在接收完王世充的印信后就准备班师回朝,离开长安这么久了,他有点想家了。

长安的情报早就在特战队员手里,只是当时洛阳被围困,送不进来。

当战事落下帷幕,外围的特战队员一股脑将十几封译好的信呈上来时,李世民正在吃早餐。

他没有急着拆信,把译文收了起来,他准备亲自译码。

等下还要交待对郑国十万降兵的处理意见,只有把事情全部解决了才能安心看信。

当朱元璋来到莽川峡谷入口时,前军已进去了五里远,斥候并没有发出预警,也就是说杜伏威的人马并这没有在这里埋伏。

没有见到敌军的一兵一卒,反而让朱元璋不放心,就斥候所描述的峡谷地形来说,里面确实不太适合埋伏几万人马,但要说杜伏威没有发现这里,怎么都不会相信的。

中军众将都在等着驻马观望峡谷地形的朱元璋,再不往前走,离前军就越来越远了。

其实朱元璋很小心,他很担心李靖去而复返,跟杜伏威一前一后把他所有人马堵在峡谷里,配合那些能爆炸的小东西,想要堵住峡谷的出入口,太容易了,到时候全军除了投降外就只能全部饿死在谷内了。

无奈啊,明知前方是龙潭虎穴,明知就是引他前去,却不得不去。

如今想太多也没用了,想要摆脱前堵后截的局面,只能硬闯。

众将看朱元璋终于挥手往前,才松了一口气,这个时候犹豫,只会打击士气。

当李靖在伊川营地看到伊川城换上了唐军大旗后开心的笑了起来,他叫过身边的特战队员,将早就写好的一封信交给他,要他以最快速度送到太子手里,然后立刻宣布全军集结,轻装南下莽川峡谷。

他很有信心,以朱元璋的现状,汝州是明军唯一的去处,只有赶在明军出谷前和杜伏威兵马前后夹击,才能堵住明军,不至于放虎归山。

洛阳之战胜利结束,李靖还不知道王世充和窦建德的命运,只不过他相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弟子李世民的本事,加上各路援军的到来,王窦二人不败才怪。

朱元璋很聪明,知道提前撤出战场南下,如果不是受限于粮草,还真的要费不少力气才能网住他。

大战役结束,小战役马上就开始,大唐统一全国的行动势不可挡。

从伊川到莽川峡谷只有六十里,轻装骑兵一个多时辰就能赶到,加上进入战场前的调整时间,最多两个时辰就可以决定朱元璋的命运了,也不知道杜伏威那边准备好没有?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阳谋用到这般地步了,还让朱元璋和明军逃出生天,只能证明他们命不该绝。

当罗禹刚吃完晚饭准备看书时,一名三代队员拿着一个红色信封快步走了过来,今年因战事繁重,特战队没有新开招收,所用的都是已经毕业的老队员。

卢晓和程潇留在驸马府,没让他们跟来潼关,驸马府内宅还要他们看护。

很熟悉的流程,接过信封然后在接收本上签上自己的姓名和日期就算完成交接,然后再对照密码本译出原文,再然后还得写出意见和情报原件一起发往长安情报中心,交给对应的接收人员。

接收本上标明了情报序号和等级,还有接收时间以及来自哪里,发往何处,这些东西都是特战队自己琢磨出来的,罗禹没有提醒。

种子下地后,只要种子和地没问题,时候到了就会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特战队就是很好的例子。

李世民果然不愧是战神,一战就鼎定中原局势,将郑夏两国除名,罗禹翻译完成后心里激动不已,一连在纸上写了三个大大的“好”字,就当是给长安的意见了。

叫过来一名守在门名的队员,把原件和意见用信封装在一起,叫他尽快送往长安。

本来想从潼关派五十骑一路将洛阳战事的结果叫喊过去的,但考虑到李渊的心情,这事只能他交待,今晚收到情报后,他有大把时间安排怎样才把这消息传播开。

不必要操心的事情就别多管闲事,既然李世民胜利了,罗禹就没有待在潼关的必要了,或许明天要他回长安的圣旨就过来了。

李世民要班师回朝,李渊肯定会同意,其他剩下的各地反王,不用李世民出马了,他得留在长安,学习治国理政,随时准备接班。

接班这事说得有点过早了,李渊才五十二岁,年富力强,他身体好得很,当皇帝后从各地臻选了几十名美女过来,除了赏赐给从龙功臣外,还留下了六名在后宫。

老当益壮,夜御六女之类的话李渊不会制止传播,只要不荒废政事,这种情况只能说明皇帝的身体倍好,而不会有人说他荒淫无道。

其实他到底夜里干什么了,谁又会较真去打探,皇帝要女人,不是要多少就有多少吗?

反正罗禹是没有那么好的味口,李秀宁很好,有她就够了,杨蔓会找到她幸福的。

李世民应该知道长孙小妹怀孕了吧,李承乾这小子会不会改变命运?罗禹很想知道。

齐王李建成如今很乖,在魏征的教育下他进步很大,但比起二哥李世民,还是逊色不少的,也不知道李渊会不会让他也出来捞些战功回去,毕竟全国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归一。

别想了,赶紧写信给李秀宁,让她放心养胎,答应带她去四处看看的承诺可以提上日程了。

先去哪里好呢?罗禹一直都想回他原来时空的老家去看看,可现在湘南大部分都还是蛮荒之地,汉夷杂居,他老家就算是在原来时空也没出现,现在过去只能找找心理安慰罢了。

打着找爷爷的幌子出仕李唐,这么久了没有一点爷爷的消息,相信知道的人都在怀疑爷爷的真实性了,不过,他如今是驸马,李家人不找麻烦其他人才不会吃饱撑的来挑事。

算了吧,反正我不在乎这些,如果不是李秀宁担心李家父子,自己在花谷教书不知有多快乐,谁来操心这些头痛的事。

想着想着,不知不觉睡了过去,洛阳之事已了,明天就能回长安了,罗禹放下担心,睡得格外香甜。

长安,子时,太极宫。

李渊打开薛礼送过来的情报,看完后平静的让薛礼先退下,李世民这一战的成果太大,他得花些时间消化一下。

夏军大败,窦建德被生擒;郑军弃械,王世充被迫降,也就是说中原大地如今大部分都归属大唐了。

这一战,为大唐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很难再有王世充和窦建德这么大的势力了,除陇右薛举和山西的蒙古铁骑之外,唐军对上谁都是胜券在握。

如果算上地理原因,陇右薛举想要东进难度也很大,薛举不会放心任何人留守兰州了,他只能采取守势,进攻是暂时不可能了。

山西的山地地形并不适合骑兵驰骋,蒙古骑兵现在骑虎难下,北有突厥挡道、西有天险黄河,南还是被黄河所阻,东面是他们打交道最多的罗艺兵马,他们讨不到多少便宜。

也就是说山西把将近十万的蒙古骑兵拖住了,他们如果再不选择一个方向突围,就会被慢慢围起来,最后被完全消灭。

突利可汗接受李渊称臣和大量财宝后就改变了策略,他对蒙古人的恨可比李渊多多了,他的爷爷就是被蒙古人杀害的。

前些年他叔叔放下私仇跟蒙古联军进犯大隋,又被蒙古人摆了一道,叔叔战败,回军途中急怒攻心,一下就不行了,幸好还强撑着在众将军面前把汗位传给了他,才不至于为争取汗位而引起内乱。

李渊的心思他当然知道,可蒙古南下山西同样也对他产生了威胁,合力干掉山西蒙古骑兵,总比花大代进攻保安要好,何况还能得到无数的珍宝。

敌人不是永恒的,利益才是,人与人之间如此,国与国之间更是如此。

只需将进攻保安的人马拉上来朔州一线就能得到的利益,突利怎会不动心?

李渊的想法完全实现了,李世民的法也同样实现,大唐最有利的局势出现了。

至于接下来的安排,李渊还得找人来商量一下,尽量做到都能满意。

李世民摒退左右,一个人,一根蜡烛,按日期一封一封对照母本亲自译出来,特战队的译文他看都没看。

李渊的来信就多达十三封,剩下的是阿姐两封,长孙小妹两封,小弟李建成一封,却唯独没有罗禹的信。

洛阳之战吸引的不止李渊的目光,各地的情报都汇总到了长安,李渊的信大部分是局势分析,夹杂的一些担心的话语,让与外界失联一个多月的李世民了解了天下大势。

小弟建成的信很长,除了表达了对二哥的思念之外,剩下的全都是长安趣事,他很懂事,把自己在承乾殿背错书受罚的事都告诉二哥了……

李世民会心不笑,小弟长大了。

阿姐的信很短,却处处透着关心,当她说起早在去年年底就跟罗禹回了长安时,李世民心里暖暖的,阿姐还是那个阿姐,并没有因为嫁人就改变了。

当她说起有孕时,李世民也替她开心,阿姐终于可以当母亲了。

第二封信就更短了,只有“恭喜太子殿下荣升”八个字,在没有看到观音婢的信时,李世民还以为是阿姐恭喜他要当舅舅了。

最后两封信才是太子妃的,日期比阿姐的晚上两个时辰,第一封没什么实质内容,全是想念的话,李世民边译码边想起观音婢那可爱的小脸。

当他拆开第二封信译码时,才知道阿姐第二封信的意思,原来是恭喜他荣升父亲。

说句实话,现在真的很想插上翅膀飞回长安去,观音婢有孕在身,作为她的丈夫,却不能在身边照顾,很不称职。

在李渊班师回朝的圣旨没到来之前,他还不能丢下洛阳回长安,他是太子,是儿子,是丈夫,但这些身份都抵不过另一个身份,那就是臣子。

臣子就得听令行事,父子关系在国家大事面前只能让道。

如今只能焦急的第待,除此之外,洛阳军政事宜也得另作安排,李世民放下略带香气的信纸,站起身来打开房门,清冷的空气吹在脸上,让他精神一振。

事情总要有人来做,洛阳的战事是结束了,但接下来还有头痛的政事,迁出的百姓该不该让他们马上回来重建,钱粮又如何分配,还有王世充的十多万投降兵马如何安排,上午的讨论没有满意的结果……

李世民还不能休息,明天又是忙碌的一天。

胜利之后,更大的挑战紧跟着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