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只不过村上的工匠少,一般一村就只有一个,有的小村子还没有。

桐乡村的木匠就是张木匠,论辈分苏潇得叫一声张大爷。

苏潇进门的时候,张大爷正在院子里给木头刨花,旁边放着一个已经做完的梳妆台,上面的雕花很是玲珑雅致,足以见得张大爷的手工非常精巧。

“哟,潇丫头今天怎么这么有空过来了?不忙你的生意了?”

张大爷擦了擦汗,顺便放下了手中的活儿,对苏潇的到来还算热情。

苏潇笑着上前,“这不是给张大爷带活来了,我想做点儿东西,张大爷帮我看看得多少钱。”

她把自己昨晚画的样品图递给了张大爷。

一共是三种包装,六样花型,都是前世卖的最好的几种。

像是梅兰竹菊的花样,是如今最普遍的。

剩下两种便是可爱的动物简笔雕刻,都不是很复杂。

那圆筒子苏潇画的也很传神,大小也给标注了,张大爷做了这么多年的木匠,稍一打眼,心里就有了数。

说真的,他还没见过之前别人做这玩意儿,对他来说也是新奇东西,甚至他都看不出来这东西苏潇是要干什么用。

说是当水杯吧,明显太小了,而且盖子上面还带着个木棍儿一直竖到下面去,这是做何?

“这是什么玩意儿?看着倒是有意思。潇丫头,你这又是有什么大生意要做啦?”

张大爷笑着打趣,把图纸还给苏潇。

这么简单的东西,过一遍他就记在心中了。

“张大爷说笑了,哪有什么大生意。”苏潇没有过多透露。

倒不是说她就有多么信不着张大爷,只是生意上的事儿,在开业之前都不好过分张扬。

“谁不知道你生意做的大,又是茶棚,又是肉摊儿的,村里人还都指望着能多给你打些零工呢。”

张大爷哈哈一笑,“这东西做起来简单,咱们这关系,我肯定不会多收你钱。不过做一个和做许多,那价钱肯定也是不一样。”

他也不是没眼色的人,一般闲事儿也不爱打听,只是随便做两个和长期合作,他收钱那肯定是不一样的。

苏潇反应过来,笑着道,“那自然得是长期合作。张大爷的手艺我知道,做的必然是极好的,我这东西要的多,以后也会一直做,大爷可要看着给我实惠一些,咱们也好久久的合作。”

“好说。”张大爷把工具放下,过去拿了两个凳子,放在房檐下面给苏潇坐,摆开了一副细谈的架势。

两人从木料谈到手工,包括不同木料的结实程度,雕刻的手工价钱肯定不一样。

像是松木就最是便宜,腊木、檀木等一些上好的木头,那不光是木料贵得很,雕刻也要贵很多。

不过不管是哪种款式和木料,张大爷开的价格都比县城木匠要低上一倍之多。

就是最普通的那种松木雕刻,他只收苏潇两文钱,县城可是要收四文的。

等到更高阶一些的木料,就要根据其坚硬和结实的程度、雕刻耗费的时间,以此来定价。

每样木头的价格都不同,张大爷也都给的实惠。

经过一番交谈之后,苏潇很是满意,也就趁热打铁敲定了合作。

“明日我就买了木料让人送过来,到时候大爷先做几个样品给我瞧瞧,没问题的话,咱们就照着做下去。”

苏潇起身准备离开,张大爷热情相送。

“行,凭你什么时候送过来都行,我最近活不多,秋收大家都忙,也没那些东西送过来让我做,我便给你做快快的。”

“咱们一天大概能做多少个?”苏潇问。

“三五十个不在话下。”张大爷胸有成竹的说。

三五十个,那么一个月就能出一千多两千来个。

听起来很多,但真要卖却也不算多了。

苏潇脚步顿了顿,“大爷可还有什么熟识的手艺好的同行?不瞒大爷,这数量还是少了些,可能还要再多三五个人一起做才行。”

“你居然要这么多?”张大爷有些咋舌,这得是多大的生意?

他略略算了一下,五七个人做的话,那一个月可要做出万来个了,苏潇消耗得了这么多吗?

看出来苏潇不想多说,张大爷也没有没眼色的追问,道。

“自是有交好的同行,都是我带出来的徒弟,也有从前一起学手艺的,就在邻村住的也不算远,你如果是想用,我可帮你介绍一二。”

“那自是最好,也省去了我许多麻烦,张大爷教出来的徒弟,必定也和张大爷手艺一样好。”

苏潇想了想,道,“那就明天吧,明早我来接张大爷,咱们赶着马车去邻村还要快些,争取一天把人都挑好了,就是要麻烦张大爷,耽误你一些时间了。”

“这点儿时间怕什么的,而且这点儿小小雕刻,我在马车上也不耽误做。”

张大爷眉开眼笑,这等卖人情的好事儿,他当然何乐而不为。

两人有说有笑的出了院子,正是撞上了王翠花从前面过来。

苏潇本来没注意,还是人走到跟前才认出来的,不仅有些诧异。

数日不见,王翠花看着可是憔悴了许多,更是苍老了许多,离着近了都能闻到身上一股汗味。

在秋天温度适宜的天气中,人是不容易出汗的,也不知道王翠花干什么去了,弄了这么一身汗味回来。

而随后,张大爷一句话,却是让苏潇明白过来。

“袁家的回来了,今日第一天秋收下地,一定很累吧?你家三十多亩的地,可正经要操持很久了。”

王翠花也没想到会这么巧撞见苏潇,想到前两日和袁相柳发生的龃龉,不免有些心虚,多番打量苏潇的神色,敷衍的应着张大爷。

“那就能这么早回来,回去吃口饭,还得接着干。”

“这么拼呢?可得悠着点儿,你和袁大都不是那小年轻了。”

张大爷有些惊讶,不禁又有点儿庆幸,还好他有这一身家传的手艺,不然这么大年岁了,也要像袁大两口子一样,起早贪黑的农忙。

这身子可真是受不起。

不过话又说回来,袁相柳从前在的时候,王翠花哪用这么操劳。

既是她为了钱选择把袁相柳卖给了苏家,那也怪不到旁人,有些人家想要那些地操持还没有呢。

苏潇也是经两人说谈才想起来,居然这么快就到了秋收。

最近要忙的事情实在太多,她竟是一点儿都没意识到。

难怪今早赶着马车出村的时候,看到村民都起的很早,原来是去地里干活儿。

“你们也不年轻了,还是得悠着点儿干。”张大爷假模假样的关心了一句。

“地里还有活要干,我就先走了。”王翠花着急忙慌的离开了。

“相柳在家的时候,也没见她们多心疼那孩子一点儿,现在累成这样,怕是想起相柳那些好了。”

张大爷好笑道,目送王翠花走远,这才转向苏潇。

“潇丫头家也有不少地吧?今年生意这么忙,秋收可是得雇人了吧?我听说书院私塾里面都有春假和秋假,相柳是不是也得回来帮忙操持啊?”

苏潇家里也是有三十亩地的。

苏家算是村上的大户,爹娘留给她的地也多。

春耕的时候,苏潇借了苏老三家的牛,一个人把那些地全都种上了。

当时还没想做生意的诸多事情,一心扑在田地上面。

如今事多繁忙,确实是没有时间秋收了。

种出来的粮食总不能荒在地里面,肯定是要收回来的,自然就得雇佣人手。

苏潇道,“这农忙时节,怕是大家也不多有空,张大爷得闲也帮我和村民们说一声,有愿意的都可以来我家收地,工钱就和市价一样。别人出多少,我就出多少,一日一结,定是不会拖欠的。”

“行,晚些时候我帮你问问邻居他们。”张大爷满口答应。

张大爷在村上人缘好,许多人家都能说得上话。

晚饭之后,苏潇本来还想着去村上地少的人家问问,没想到接连就有好几户人家上门问她招工秋收的事儿。

其中还有张大爷的儿子和儿媳。

张大爷靠着手艺养家不成问题,家里面人口多,地不算多,每年农忙都要闲上一半的日子,总得自己找些能挣钱的活计。

一共来了十个人,都是村上地不多的人户,苏潇变干脆全都收了,反正人多干的也快,早点儿把粮食都收回来,也省得丢。

“夫子说秋收和春耕都可以请假,明日我和夫子请几天的假,一起收的话还快。”袁相柳见状道。

苏潇干脆拒绝,“不用,这十个人已经足足够用了,最近天天弄那些配方,已经耽误你学业了,秋收这点儿小事儿,雇几个人就能摆平,不用你沾手。”

袁相柳知道苏潇从不假客气,说的必然就是要的,也就没有来回争。

他能早点儿把雪花膏做出来,所赚的银子雇百人都够用了,这才是最要紧。

第二天,苏潇没去县城,带着村民去了地里面,热火朝天的开始收粮。

人多力量大,干活那也是飞速进展,三十亩地就只用了三天,就全数收回了家去。

惹得村民们艳羡不已。

尤其是土地和苏潇家相邻的王翠花,发现袁相柳这次秋收居然都没有下地,心中那叫一个五味陈杂。

原本家里三十多亩地,袁相柳得干上二十亩,每年一到春秋,恨不得长到地里。

如今真是得了好运气,竟是在这农忙时节都不用下地,过得那是少爷一般的日子,也不怪那些村民们议论纷纷。

“这两人成亲的时候,我还说袁相柳有的消受了,没想到人家这是一步登天了!这泼辣的苏潇竟是这么会疼人,又送相公读书,又不让干地里活儿,当个少爷一般的养起来,哪家入赘的男人能有这种福气?”

“确实是福气,瞧着以前在袁家的时候,那活干的腰板子都快压弯了,难怪长不高,我瞧着和苏潇过的这些日子,人不光是胖了些,也更白了,连个头都窜上去了许多,看着倒是个俊俏的小郎君了,可不像从前黑瘦黑瘦的。”

“你别说,我瞧着相柳还真是个有福气的,原来他在袁家的时候,袁家过的多好呀。自从他走了,那袁雪儿嫁的也不多好,袁家也整日鸡飞狗跳。王翠花现在更是没个精气神儿,整天像是魂儿都被抽走了似的。”

“反倒是去了苏家,苏潇这生意越做越大,听木匠说,好似又有大生意要开张呢,可见相柳是个福星,能带来好运气的。”

“可惜呀,那王翠花有眼不识泰山,不识货呀!从前还总磋磨人家。”

王翠花听着那些妇人的话语,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丝怀疑。

难道袁相柳真是能带来好运气的福星?

好像确实是从袁相柳离开之后,袁雪儿就搭上了吕清河。

可人都不在了,她又能说什么呢?

现在想想,为了那五两银子就把袁相柳卖了出去,真是不划算呐。

……

忙碌的秋收一过,村上的人肉眼可见都瘦了一圈,秋收是真的累,没日没夜,吃不好睡不好。

但是谁家也不敢懈怠,毕竟都知道抢收之后,粮食运回家,就到了县衙开始收税的时候。

大盛朝的苛捐杂税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农户要交的税收有两样,一个是人头税,一个就是粮税。

粮税按照地收成的百分之二十交,由里正统计。

缺钱的人户家都早早就把粮食卖了,备好了钱等着官差上门。

苏潇今年收获颇丰,这点儿税钱倒是不在话下,也是早早就准备好。

不过村上也还是有许多收成不佳的人家,还有许多穷困人家,每年的收成甚至都不够还往年的债务。

对于这一年一次收缴的税务,每年都能闹得鸡飞狗跳。

第一场秋雨落尽之后,挑了个晴爽的天儿,衙役来到了桐乡村。

从村头到村尾一路收过去,苏潇住在村子当中,等了半个多时辰才等到衙役过来。

苏潇早就算好了各项税收的银钱,装在袋子里,一并交给带头的官兵。

“官爷您点一点,看看数目可对。”